四川:为何九成养殖场环保难达标
    2007-07-04    闵捷 刘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举行的四川省农村环保工作会议传出的一组数据显示:农村污染负荷占全省污染负荷的比重达到三至四成,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七成,其中养殖污染占据重要比例,全省九成的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达不到环保要求。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产区,四川省养殖污染治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养殖场搞环保难在何处?出路在哪里?“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中,记者近日特意探访了资阳市的一个养殖场。
    “四海龙腾”养猪场位于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的大桥村,占地53.8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是当地的龙头养殖企业。
    这里每天有两个时间最热闹: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下午5时。每天的这两个时候,养猪场打扫完猪舍,把环保处理过的猪粪推入干粪池,周围的农民便挑着粪桶,直奔粪池而来,要是来晚了,干粪就被别人挑完了。
    田兴凤是这个养猪场的主人。在她办养猪场前,附近农民购买大量的化肥,用于种植果树和蔬菜。现在,农民们更青睐养猪场免费提供的猪粪和猪尿液。既能得到充足的肥料,还不用付钱,农民很是欢迎。
    将这些肥料全部免费提供给农民,是这个养猪场污染处理系统的最后一步。从最初兴建,养猪场便在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下,建立起了污染处理系统,形成了“养殖—粪便生物处理—种植业”的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具体说来就是,养猪场内修建起3组共1100立方米的沼气池以及相关的管网设施,猪粪尿产生后,采取干湿分离技术,将粪便经过堆肥处理成干粪,无偿提供给周围农户;尿液和冲洗液则进入沼气池,经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一部分用于养猪场用水,一部分通过管道,直接延伸到周围的蔬果园用于浇灌,农民根据需要,自己用管子截取。在这个过程中,尿液和冲洗液厌氧发酵又产生沼气,用于场内的生产生活。
    这样的模式在资阳市的养殖业内并不鲜见。这个市有12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养猪场,和92个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养猪场,绝大部分都修建了沼气工程。
    当地环保局等政府部门要求,凡是养殖场建立,都必须有配套的污染处理系统,否则不予批准。2003至2005年,市、县两级投入资金3600万元,用于建设养殖场的环保基础设施。
    政府看到了农村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根据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数据,全省养殖业年排放COD390万吨,氨氮79万吨,分别是工业排放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的8倍和17倍。
    养殖场产生的垃圾是惊人的。田兴凤拿自己的猪场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每头猪平均排粪3公斤,尿液和冲洗液4公斤,按全场4000头猪算,每天排粪就12000公斤,尿液16000公斤。如果不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流,河就会被严重污染,周围老百姓都没法生活。”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对于养殖场这样的私营企业来说,环保工程的投入不是小数目。
    田兴凤的“四海龙腾”养猪场,投入了180万环保资金,其中有25万是政府支持。现在,因为有了充足的沼气,场内煮饭烧水、猪舍取暖不再用煤用电,每年可以节约费用5000元左右,但是这点经济收益和环保投入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据了解,除了最初在建立污染处理系统时,政府会支持一部分资金外,之后基本上没有其他补贴。想要收回环保建设的投入,田兴凤只能通过更加努力地经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养猪场旁边大约有500亩果蔬园在使用田兴凤提供的免费肥料,算下来,一年每亩能节省上百元费用。
    这样的状况让田兴凤也有一点无奈。
    环保模式固然好,可是产业链的缺失,让田兴凤眼看着另一笔财富从手上溜走。田兴凤说:“按理说,猪粪通过一定的加工,生产成有机肥,然后再卖出去,将是一笔好收入。可是建一个加工厂需要大量资金,我没有那么多钱。”
    猪粪天天都要产生,无力用它创造财富的田兴凤,只能全部赠送给农民。
    田兴凤算是幸运的,因为邻近的农民愿意使用来自养猪场的猪粪尿。资阳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的刘科长告诉记者,本市另外一个养猪场,也按照要求建设了沼气工程,可是协调工作没有做好,周围的农民不愿意使用养猪场产生的猪粪尿,日子一长,无处消耗的粪尿越积越多,这下农民又向相关部门举报,说这个养猪场污染了环境。
    面对这样的情形,养殖场很郁闷。如果产业链更完善一点,有专门的工厂以猪粪为原料生产有机肥,养殖场不但能增加相当不错的收益,也可以避免与周围农民的矛盾。
    可这种美好的情景还要等待。刘科长说:“产业链的形成需要政府牵头,整合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的资源,但是现在困难很多,基础薄弱,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
    他列举说,政府现在能做的,是积极帮助服从环保要求的企业在某些政策上享受优惠,比如水电费、税费等,或是帮助企业申请省市的环保项目资金,另外在推荐先进和企业创名牌方面尽量努力。
    对于政府的帮助,田兴凤很感激。她也希望能有更稳定长久的的资金支持:“我们都是私人投资搞养殖,首要目标是赚钱。环保投入那么多,像我这样规模的养猪场还能撑得下去,要是规模小点的,恐怕就更难。”
    看来,尽管资阳在养殖场的环保模式上做了很不错的尝试,但这种模式的推广仍然面临困难。
    据了解,在四川省内,不少养殖场在当时兴修时没有把相关的环保设备同时建好。随着近年来环保问题日益被重视,环保部门开始让这些养殖场“补课”,说服的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养殖业涉及到本地财政收入,有时候环保部门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
    更重要的是,环保投入大,短期内又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精明的养殖企业怎么想怎么不划算,积极性并不高。刘科长说:“养殖污染的治理,技术上是很成熟的,只要企业肯出钱,就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主要还要靠政府积极引导,有时候还要施加压力。对于环境保护,有的养殖户甚至当地领导,认识还不够。”
    认识固然重要,但吸引养殖企业加入环保大军的关键砝码,必定是更实际、更长效的利益。如何实现这些利益,把好的模式全面推广开来,将是一条并不轻松的探索之路。
    本报四川7月3日电
  相关稿件
· 李健华:四大因素制约养殖水产品国际贸易 2007-06-04
· 西安农业局透露:今年养殖母猪每头补贴80元 2007-05-30
· 农业部:世界渔业资源衰退养殖业成重要产业 2007-05-30
· 科技养殖的“高级顾问”覃柳芳 2007-04-23
· 禽流感让泰国养殖业严于自律 200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