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职教热”求解“技工荒”
    2007-05-28    记者:蒋升阳    来源:《人民日报》2007-05-28 13版

  近来,福建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林亚姜心里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用人单位争抢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去年该校毕业生500余人,主动来联系的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近2000人,就业率达95%;发愁的是学校扩大规模遭遇土地瓶颈。
  “摸底调查表明,今年到目前为止,厦门已有80%将要毕业的中职生已找到就业岗位,去年中职生就业率高达97.7%。”厦门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工作人员郑强对记者说。
  按照厦门市的“十一五”规划,将投资近14亿元,新建、扩建、迁建中高等职业学校8所;同时,建设银行将提供500亿元贷款,支持厦门“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在重点建设项目之列。
  在市场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厦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职业教育热,各类公办、民办的职业学校摩拳擦掌,争相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发展。业内人士分析说,方兴未艾的职教热将有效破解中高级技工短缺的难题。

“技工荒”:“招高级技工比招研究生还难”

  厦门某科技有限公司前不久急需招聘钳工、电焊工、维修工等传统工种的中高级技术工人若干名。他们到人才市场后发现这样的人才寥寥无几不由感叹:如今招一个高级技工比招一个研究生还难。
  厦门有2000多家台资企业,其大部分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工都由台商从台湾聘来,尽管聘用台湾人才的成本很高,而用本地人才的成本低,但台企却宁愿高薪聘请“台干”,原因是难以聘到足够的、适合企业需要的本地人才。
  与其他城市一样,厦门出现的“技工荒”凸显了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一些本科生和低技能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
  厦门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对该市公有制企业中高级技工人才队伍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在被抽查的239家企业中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不到15%而真正持证上岗的中高级技工不到中高级技工总数的6%,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占15%的状况形成了很大的差距。而另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厦门市电子、服装等行业技工缺口10万人,预计“十一五”期间技术工人缺口将达到20万人。如此严重的“技工荒”催生了厦门的“职教热”。

“职教热”:校企合作力求毕业生“适销对路”

  “如今,厦门市政府把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推动。”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说。
  2005年,厦门市政府新增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把职业教育工作列入领导任期目标,作为考核政绩重要依据;2006年,将原规定的城市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从20%提升到30%,同时直接投入巨额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从2004年到2005年,仅中职生的实际招生人数就从9186人增加到13700人,今年中职生与普高生的比例将提高到48∶52。
  如何使职教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适销对路”,迅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技能性人才?厦门力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2006年厦门市11家企业与11所职业院校分别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该市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设置了以企业命名的班级。
  “数控技术专业飞鹏班”就是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与台企厦门飞鹏公司合作办学的产物,飞鹏公司急需数控技术方面的人才,双方达成协议:兴才学院负责专业的申报、筹建、招生等工作;飞鹏承担专业课的实习、实训及部分专业课教学工作,并择优录用70%以上学生到公司就业。集美轻工业学校去年一口气开办了3个校企合作班,有与园林博览会管理单位合作的旅游管理班,有与厦门悦华酒店合作的酒店服务与管理班,还有与鹭达(厦门)工业公司合作的机械电子班。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的方式。学校直接使用企业提供或指定的教材、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模式开展教学,并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
  针对职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由政府出资,厦门市教育局从2004年开始每年选派100多名职校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培训。教师们分别到公交汽车维修厂、金龙汽车、一方软件、金海岸酒店等10多家企业当两周至一个月的“学徒”,增强实践能力。一位在林德厦门叉车有限公司培训的老师说,下到企业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有很多东西不懂,过去的教学与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脱钩了。我们把在企业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在教学中,对于培养更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很有好处。

  相关稿件
· 浙江:高校就业“联盟”新气象 2007-05-22
· 出国当志愿者:不错的就业选择 2007-05-22
· 沈阳举办残疾人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 2007-05-17
· 断言中国就业性质将逆转,为时过早 2007-05-14
· 高盛公司调查表明:女性多就业 世界更富裕 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