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学生就业集中签约的高峰期,记者从浙江一些高校了解到,为提高签约率,不少学校已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形成“就业联盟军”。如浙江理工大学就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几所院校联盟,共享原先的合作用人单位,联办就业“双选会”。据记者了解,广泛结盟广开就业门路,已成为高校就业推荐的新模式。
结盟结出了机会
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颖云告诉记者,所谓“高校就业结盟”,是指几所门当户对的高校,相互推荐自己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每年集中为这些单位联合举行推荐招聘会,这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很大。 全国高校就业联盟网市场部负责人袁亮说,如某企业要招计算机编程人员,到某个学校去招,这就意味着将来员工很可能来自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人力资源就会出现“同质共振效应”,即员工的知识结构、所受教育水平基本相同,不利于公司内部人才的多样性。企业管理层的另一重担心是,由于员工来自同一所学校,近亲繁殖、派别现象出现的几率就会增高。“因此,多校联合召开就业推荐招聘会,选择的余地大,人才具有互补性,企业对此更欢迎。我们发现,多校联合招聘会的签约率一般是单一高校专场招聘会的2至3倍!” 袁亮近日也组织过多场多校联合招聘会。如针对汽车生产企业为主的招聘会中,华中科技大学等在机械自动化领域具一定实力的5所高校均到场,很多高校不愿错失任何一次机会。在袁亮看来,高校联盟意味着打破以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格局,将自己巩固多年的长期用人合作单位资源给其他“盟校”共享。袁亮说,“这难保没有‘老客户’向别的学校‘暗送秋波’,但对结盟学校而言,总体上大家都多了机会,说到底还是好的。”
结盟结出了竞争
对于多校结盟这种新模式,也有人认为,尽管总体签约率高了,但对每个个体而言,竞争却更残酷了。 袁亮在今年组织的一场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组成的“五校联合招聘会”上就嗅出了极浓的火药味。“上海一所设计研究所前来招聘数量不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五所高校中的一所学校,出现了其学生连简历都投不进的情况。学生抱怨,跟实力雄厚的其他高校放在一起,我们根本就不是竞争对手!” 多校联合招聘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场的企业数量成倍增加,学生可选余地更广;另一方面,局部“格斗”也更激烈,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在如林的强手面前更容易败下阵来,就业机会反而锐减。 专家认为,在“同场赛马”中的胜出与败北,与学校的竞争力很有关系。袁亮说:“如何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头’,调整专业设置,是未来大学竞争力一大体现。而胜出的第二大关键,在于是否能较早地让学生学到有效技能。目前一些具有人才储备眼光的大企业已主动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并将自己企业作为高校的定点实习基地,对此,不少高校非常欢迎,纷纷主动出击寻找此类机会!”
结盟前先练内功
记者发现,通过多校结盟招聘会,不少学校从他校看到了自校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长期与高校有合作的某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方芳告诉记者,目前,主动邀请大型外企、民企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给学生们做宣讲,这种方式已在长三角一些高校中“流行”起来,一些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甚至被聘请为大学兼职教授,定期向学生讲授市场需求和人力趋势预报。 另外,不少高校越来越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指导。据介绍,过去一些高校不太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在第四年大学毕业前才介入,而现在,高校未雨绸缪,在大一就开设了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颖云告诉记者,规范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四年大学生涯,一年级是试验期,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引发对未来职业的思考;二年级是定向期,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将来要抛在哪里,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三年级是冲刺期,使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四年级是分化期,使学生熟悉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完善求职思路,检验所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可行,并最终做出合适的决定。徐颖云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从我们的经验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越好,不能让学生输在就业线上。” 尝到了结盟甜头的高校,正在把“结盟”的涟漪不断向外扩展,除了校校联盟之外,还在更大范围内物色战略合作伙伴,誓将联盟进行到底。眼下不少高校正与更多的著名企业结盟,提早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同众多的百强县签订合作框架,引导更多大学生到百强县的基层锻炼发展,为将来的就业练好拳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