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节能途径
    2007-04-16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江亿    来源:《光明日报》2007-04-16 10版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产值GDP能耗要降低20%。耗能大户的建筑产业面临能源瓶颈。在部分媒体大肆炒作各种节能技术、节能标准、评估体系之时,其实最重要的是从节约做起,反对生活方式上的“与国际接轨”。
  绝大多数美国住宅的控制方式是:关窗,每小时通风一次以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室内永远维持在18℃—26℃,所有房间全装空调,温度低了就空调制热,温度高了就制冷。而中国的状况是:只要室温在15℃—29℃就能接受,当室外温度适当时,先考虑开窗通风,如果人不在室内,绝不会让空调运行,一般只有部分房间装空调,卫生间,厨房通常不装空调。
  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造成的能耗,同样的建筑,同样气候条件,美国模式耗电43度/m2年,中国模式则不到10度。然而,当前中国的建筑节能规范是请美国人帮助算出来的,这个标准认为上海地区耗电在55度/m2年以下就属节能住宅。但据我们调查的1500多户上海市民的实际用电量,包括照明和家电用电,绝大多数都在20度/m2年左右,很少有到35度的。所以“外来和尚”定的调是不是适合“本土和尚”还有待商榷。
  对于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能耗水平只要上升一小步,全球的自然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所以我们的目标一定是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又不过多地耗损自然资源的目标。决不能走某些发达国家以大量占用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生活质量的老路。
  仍以美国为例,它在过去20年间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其人均生态足迹指数却从7涨到了10;而中国这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指数是从1涨到了近1.7,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即: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自然资源相当于一个中国人的6倍多。
  尽管建筑业一直占据国内能耗的头把交椅,但是我国城市建筑单位面积平均能耗只是美国的1/3、欧洲的1/2。而城市人均建筑物能耗是每年不到2千瓦时,是美国的1/7、欧洲和日本的1/3。
  是否开窗、连续空调或者间歇空调、全部空间还是部分房间空调,将导致3倍以上的能耗差距。也就是说,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很大不同。所以要提倡节约的能耗模式,慎用国外模式,反对跟国外生活方式盲目接轨。
  相关稿件
· 中欧专家探讨中国建筑节能问题 2007-04-12
· 中石油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2007-04-12
· 节能减排如何做到“心中有数”? 2007-04-10
· 山东修订节能标准构建节能指标体系 2007-04-10
· 节能环保系列活动产品展示(IT篇四) 200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