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创新 天高地阔
    2007-03-08    记者:蔡闯 王庆环 郭扶庚    来源:《光明日报》2007-03-08 6版

    两会召开前夕,全国农业展览馆里人头攒动,北京农展新春人才招聘会在这里举行。“我昨天去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招聘会,今天再到这里看看有什么机会。想在北京找个工作。”在福州某大学就读、今年就要毕业的王芳神情有些焦急。
  山东南部的一个小镇,春意已经很浓了,刚刚工作半年的张菲接到记者电话时正在匆匆地搭上由小镇到县城的汽车。她告诉记者:“刚过完年就有忙不完的事,现在刚办完事,正往办公室赶呢。”语气自信而快乐。
  张菲是辽宁省某重点高校毕业生,3年前大学毕业,誓要留在大城市的她在连续两年报考研究生失利,一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未通过之后,回到了自己家乡的县城,在一家事业单位找到了一份工作。“现在我的心情就像晴朗的天空,而过去的三年,即使天空阳光灿烂,我也是在阴郁中度过的。我爸爸曾劝过我,退一步海阔天空,现在我感受到了海阔天空,但并没有感到退一步。”因为英语好,计算机水平高,没多长时间,领导就让她在很多事情上挑起了大梁。
  观念创新,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剂良药。记者在“两会”采访代表委员时他们也纷纷表示:大学生就业,有观念创新才有海阔天空,才有天高地阔;不仅大学生自身需要观念创新,政府、社会、高校都需要观念创新。

“由大众化的门进入大学,毕业时就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规模数量有限,就业当然不成问题。但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的速度以20%的幅度增长,到目前毛入学率已达21%,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我们进入大众化的时间短暂,就业观念和就业制度准备有些跟不上,造成目前大家感到就业难。其实,从老百姓来讲,首先要把就业观、职业观转变过来,我们不能由大众化的门进入了大学,却要求以精英化进入就业领域,这是非常矛盾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如果495万大学毕业生都要求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显然就业就难了。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很多被我国大学生认为不适合的岗位上有的是大学毕业生,有些甚至还是博士生。”纪宝成代表说。
  “要想解决就业难,大学生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和职业观,不能只是盯着‘金银财保’(金融、银行、财政、保险),到需要人才的基层去,到渴望人才的民营企业去,就业的难题自然会破解。”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委员说。近年来,我国已采取“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多项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并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这些鼓励措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来自湖北省的一份统计显示,2006年,该省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的一半以上。而于2006年启动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全国共招募1.6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应聘到农村学校任教。

“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树立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观念”

  “不可否认,就业难也与高校连续7年跨越式扩招有关。应该说,我们在人均GDP仅1000多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但也应该看到,高校在扩招时,对社会需求考虑不多,主要扩大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投入的专业,如新闻、中文、法律、会计,从而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外,什么专业好就业,各个学校就一窝蜂地办这个专业。同时,在投入较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上,各校扩招的幅度都不大,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紧俏。”纪宝成代表说。
  “我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生过剩了。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员近40%,而我国仅占5%,合理配置大学生资源仍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工作。这当中,更新观念是关键。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树立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观念。”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刘玉岭委员说。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2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对今后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出的要求。“可以预期,随着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观念不断更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难的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刘玉岭委员说。

“社会需要更新观念,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承担起责任”

  “现在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固然与前一段时间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将自己的所学立即投入工作有关,实际上也与这些用人单位存在的错误认识有关。我认为在高校改革培养模式的同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用人单位,也要更新观念,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承担起责任,国家也可以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用人单位有义务接纳高等院校学生的对口实践。”刘玉岭委员说。
  “过去,用人单位也面临新进人才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问题,但那时单位进人是‘只进不出’,也就只能耐下心来对新人进行培养,许多人不久也成为可用人才,几年后也能挑起大梁。现在我们有的用人单位心态浮躁,没有工作经验的不要,女大学生不要,丝毫不考虑人才的差异性。事实上,有的人干工作上手快,但也有人上手慢,却后劲十足,如果用人单位只看重上手快,可能也就流失了那些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只讲高校要培养实践型人才,用人单位也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责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委员说。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不断开展创新性的工作,完善劳动力市场分析工作,强化分析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刘玉岭委员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