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从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下来的孟繁科,没有回家享“清福”,而是选择了中心植物医院无偿地当起了“植物医生”,为前来咨询的农民服务。
繁忙的时候,他一天要接待农民上百人,他们有的带来病株,有的带来问题,有的因用错药来求解救的办法。到了冬春季节,孟繁科还要到农村去组织技术培训,3年多来,他共办班42次,培训农民达5000多人。
同孟繁科一样,我国每年从各个岗位上退下来的人以百万计,他们或以自愿的形式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或参加各种老年协会贡献智慧和力量,或“退守”家庭,颐养天年。对于这样一个人数众多且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群体,究竟如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潜力,对于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开发“银发”资源 成本最低却收效最快
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据白皮书介绍,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截至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专家预测,到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届时将达到峰值4.37亿。
在这个数量日益庞大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是拥有数十年知识积累和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山东为例,至2004年底,该省离退休人员238.15万人,其中有科技人员56.81万人,这些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9.62万人,有中级职称的26.8万人。
在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相继退出劳动岗位的同时,我国一些领域和部门却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据有关信息表明,我国在IT、技工、精算、数字媒体等方面年人才需求缺口都在数十万以上。在全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共157.3万人,仅占总人数的5.5%。截至2001年底,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约为14.3万人,其中将近11万人将达到退休年龄。
人才缺口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解决人才不足的措施有四:一是扩大学校培养,二是加强在职培训,三是从国外吸收,四是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其中,以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的成本最低,收效最快,因此说老年人才的开发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和非常的必要性。”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教授指出。
同时我国对老年人才的利用率还很低,占不到老年人才总数的10%,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的利用率也不到15%。一方面是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老年人才资源被闲置,这块资源,亟待被开发。
而且从时间上来看对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要有紧迫感。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时期,特别是在前15年,由于少年抚养比下降的幅度大于老年赡养比上升的幅度,从而总供养比下降到50%左右,是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其次,我国高级人才正面临退休的高潮,这几年退休的人员目前还处于低龄老人阶段,还可以开发,人才资源有生命周期的限制,如不被及时开发,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随着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许多人55—70岁之间依然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这些也使他们继续工作具有了可行性。”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刘建军认为。
“其实不仅仅是科技人员,许多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还能继续在社区、街道等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邬沧萍说,“让老年人‘老有所为’不仅消除了他们的孤独和苦闷,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澄清两种认识 “老有所为”利国利民
老年人“老有所为”,是一件利国利民、多方受益的好事情,社会上却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影响着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
一是“无用论”,即有人认为老龄人才体弱多病不中用。“人到老年体力就下降了,各种病痛也就多了,这是自然规律。”邬沧萍教授强调指出,“但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还有青年人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经验、知识、智力、才能,而且开发老龄人才资源主要是使用其智力和才能,而非体力。”即使从体力方面来看,也并非所有老龄人才都是体弱多病,因人不同,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差别。
二是“矛盾论”,即有人认为开发老龄人才是与青年人争就业岗位。“事实上恰恰相反,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拥有较多的技术工人和相关人才。”对此,刘建军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当前我国人才严重缺口的情况下,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年轻人就业。”
不仅仅社会上对“老有所为”有片面的认识,一部分老年人自身的态度也比较消极。“都已经退休啦,再出去忙乎个啥劲!又操心又费力的,还得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受他们的领导,心里的滋味也不好受。”谈起退休后再出去工作时,山西太原的高级技工郭严生有些不愿意,“而且我以前机械制图是自己在图纸上画,现在都用的是计算机,要从头学起,太麻烦啦。”
抱有与郭师傅一样想法的老年人为数不少,他们或安于现状,不想再操心劳力;或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在别人手下工作,心理不平衡;或者是因为原有知识结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他们心理有些抵触,不愿意再出去工作。
除了社会上和老年人自身认识上的因素外,关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目前我国存在着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多年来,我国在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系列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大都针对在职人员。许多老年人在“老有所为”过程中,由于政策不完善、不配套,遇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如在有的地方超过60岁的老专家领衔申报课题、参加科技成果评审等学术性活动难度较大;有的退休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等。
由于政策法规的不配套导致针对老年人的人才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市场配置力度不够。据了解,目前老年人才的开发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一部分人的聘用主要靠单位需求返聘,自找门路或靠同事、朋友、亲属介绍,而且多是从事间断性、临时性工作,不能够有领导、有组织地把老年人才引入人才市场、引入人才中介机构,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手段,使其专业技术特长和群体优势得到发挥。
拓宽参与渠道 实现老年人“人尽其才”
从目前来看,老年人才资源再利用的渠道主要有:通过成立老年群众性组织,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长,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接受原单位和社会的聘用,继续在原从事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专长,比如清华大学微电子所70多个退休人员中,有2/3被返聘。然而,这些渠道和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退休人员相比显得有些滞后、单一、狭窄。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离退休人才市场开发机制,盘活退休人才存量资源。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离退休人员的志愿,研究探索建立富有特色、内涵丰富的离退休人才市场,通过市场媒介,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老年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建立离退休人才市场开发机制要分步骤、分层次的进行。首先,现有的各类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要把离退休人员纳入服务范围,通过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服务;其次,待条件成熟后,可单独建立老年人才市场,针对他们的优势和专长,开展专项服务;还要搞好老年人才的预测和规划,建立起老年人才信息、项目数据库和信息网络,要全面掌握老年人才总量、年龄结构、专业分类、身体状况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等。
“在引导退休人员进入人才市场时,也要启发引导那些不愿意进入人才市场或有抵触思想的老龄人才,使他们也能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刘建军说。而各类涉老民间组织可发挥这样的作用,可以通过他们组织、推荐、团结、带领老龄人才积极有所为。同时各级部门要提高为涉老组织服务的意识,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支持涉老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如在离退休科技人员集中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健全科协组织,使之逐步建立完善上下贯通的组织网络和工作体系;要帮助他们解决其办公经费、交通工具和活动场所等实际困难。
“国家要根据老年人的需要、愿望和能力,为老年人提供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便利,挖掘老年人的资源,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在采访的最后,邬沧萍教授字斟句酌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