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很“不行”,但没有大片也不行
名词解释:大片近年来通常指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大成本、大投资国产电影,每年3部左右。 举例:《英雄》、《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近,《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双双在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名单时失利,《满城尽带黄金甲》仅凭奢华服装入围最佳服装设计奖这一技术性奖项。虽然主创者和出品方或回避媒体或对此表示“淡然”,但对近年来负面评价如潮的国产大片尤其是古装武侠大片而言,又是沉重打击。屡败屡战也有一个限度。有人猜测:“缺失灵魂,包装华丽,胡编乱造”的国产古装大片,有没有可能从此偃旗息鼓? 此前不久,《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一个月国内票房2.8亿元人民币的庆功会上,制片人张伟平表示,该片投资3.6亿元人民币,现在能回到投资人手里的才1个亿,要完全把投资收回来,还需要到年底前再从海外回收两个亿。据闻该片日前在北美上映的情况并不太好,现在“冲奥”初选结局如此,颓势能否扭转更成了未知数。张伟平的话恰好给去年王朔“大片根本不赚钱,只不过赔本赚吆喝”的惊世之语当了佐证。 还有人预言:随着张艺谋转而筹备北京奥运开幕式,冯小刚失意《夜宴》,陈凯歌铩羽《无极》,中国影坛“三大导”都将淡出古装大片的制作,中国影坛将出现年轻人入主的局面,他们当然不可能一上来就拍大片。 观众到底需不需要国产大片呢?《满城尽带黄金甲》公映首日,记者在首都一家大型影院亲眼见到普通观众蜂拥购票,致使后两天的票也几乎在当晚售罄的场面。也许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关心的只是电影好不好看,然而,众多著名电影学者,如郑洞天、黄式宪等,都曾经一再指出国产大片在当今影坛的不可或缺及其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它们拉动了国产电影市场;如果不是它们的阻挡,中国影市将完全是好莱坞大片的天下;它们对于民族电影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国产大片的导演都被封为“国产电影产业化的先锋”。
小片可能“行”,但暂时别指望它们赚钱
名词解释:小片主要指几十万元到5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国产小成本影片,每年一两百部。 举例:《疯狂的石头》、《我们俩》、《天狗》、《江城夏日》。 近两年,与著名导演们创造力的衰竭形成对比,一些青年导演凭借小片多姿多彩、新颖奇特的故事、风格、表现手法获得了良好口碑和票房成功,这是电影圈最值得关注、最令人欣喜的现象。他们通过多年的沉潜和努力,终于部分地取得了与“三大导”分庭抗礼的资格,贾樟柯日前公开与倡导商业大片的张艺谋、张伟平叫板,便是一个象征。 然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虽然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公映,他带着剧组穿梭在全国各地高校,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两者的票房却实在天悬地隔。即使许多人愿意拿以300万元人民币投资获得1500万元票房的《疯狂的石头》作为中国小片时代启幕的标志,事实上,该片的成功因素也不是小片可以任意复制的,如对西方类型片的模仿,最具有号召力的老牌偶像刘德华是投资人,影片具有当下年轻人偏爱的无限度搞笑甚至是恶搞风格,等等。况且,年产300部左右的国产电影,绝大多数还是小片,其中极少《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精品,绝大部分甚至不能在影院与观众见面。即使那些能够幸运进入院线的小片,在普通观众当中也还广泛地流传着一种严重伤害其票房收入的论调:只有带来视听震撼效果的大片是值得花大价钱去电影院欣赏的,粗陋的小片只要花点小钱买张碟在家看看就可以了。于是,小片连这种靠侥幸获取收益的路也难以走通。
中片最尴尬,但越来越多是好现象
名词解释:中片近年来通常指一千万元人民币左右的中型投资的国产电影,每年一二十部。 举例:《茉莉花开》、《理发师》、《青红》、《向日葵》。 相比“在市场上的吆喝一部顶一百部”的大片和常常凭借“拍好就赚了、拍不好亏本也没亏多少,还获得了艺术品位甚至能在海外获奖”的小片,最尴尬的就是中片:既不太商业,又不太艺术;既没有很多钱宣传,又不能一点不宣传;勉强请了大明星,剩下的钱却拍不好片子了;不能凭财大气粗占领好档期,又不舍得冒险推出去;好不容易上了院线,又没那么多拷贝全面铺开——结果越是长时间地捂着、等着,收回投资的希望越渺茫。曾经的《茉莉花开》就是最有名的例证。 其实,据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在有的电影发达国家,中片竟然占到年产影片总量的70%,它们也保持了中等偏上的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是电影工业的中坚力量。这种大片和小片构成两极、中间中等影片占据大多数的“纺棰型”结构,使导演们“进可攻退可守”,提供了自由空间和多种可能。 曾经有人说,一个青年导演凭一部小片处女作取得成功后,他的下一部必然想拍中等影片;如果这一部又成功了,再下一部他应该是想得到拍摄大片的机会,但他不得不在中片的档次等上一段时间,或者多磨练几部。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再到目前正在等待立项的《南京!南京!》,陆川走过的道路恰是如此。这几年也确实有许多靠拍小片起家的年轻导演跻身了中片阶层,有些还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王小帅、张杨、顾长卫等,中片也逐渐多起来。 相当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大片不是中国电影的唯一出路;同样,也有相当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青年人才是国产电影真正的生力军。随着政府对青年导演扶持政策的出台,随着民间投资拍片、建设影院的热情一浪浪高涨,随着电影市场近年来一年强过一年的复苏势头,我们的大片、小片和中片都会逐渐修正自己走过的路,得到自己慢慢发展壮大的机会,并且最终实现合理的发展格局。其实,无论艺术品还是工业产品,从来都没有大、中、小的绝对区分,受欢迎的、能赚钱的就是好的,打动人的、感染人的就“唯我独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