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23 记者:沈则瑾 来源:《经济日报》2007-01-23 9版 |
|
|
“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展,就好比开了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钞票。”这是一位外国经济学家曾经作出的形象比喻。
2006年3月14日,一架机身喷绘着上海世博会标识的“世博号”客机直冲云霄,引人注目的上海世博会市场开发工作从那一刻正式启动。
上海世博会市场开发是为了筹措资金办得风光?还是力争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严格遵照国际展览局规定,进行“有限范围内的市场开发”;不以盈利为目的,全部收入用于世博会运营————这是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在2006年4月24日北京新闻发布会上的回答。他说,世博会运营资金是106亿元人民币,收入计划主要是门票收入,预测约有60亿元,剩余部分希望通过商业融资计划来弥补,并将节俭办博、节约办博,最终目标是收支相抵。市场开发是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参与平台,在筹集运营资金的同时,让更多企业以专业经验、创新能力、市场资源和经济实力参与办博,让全社会都因此更深地感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了做好市场开发工作,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进行了两年前期准备,调查分析了世博会和企业、市场的相互需求,也参考了国际大型活动市场化运作的经验,在国际专业机构的协助下,编制了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紧扣世博会主题和目标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市场开发总体计划》。总体计划包括品牌赞助计划、标志特许经营计划、活动与项目经营计划、游客组织计划、园区内商业服务计划等5项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经营项目计划。一经推出,立即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目光。至去年年底,东航、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交通银行、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已成为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目前,世博局正根据特定的程序,与交通物流旅游、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化、金融、大众消费品和园区商业服务等领域内的上百家企业进行沟通,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10至15家全球合作伙伴遴选,200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15至20家高级赞助商遴选,特许产品、世博纪念品也将在今年实现上市销售。
全球合作伙伴和高级赞助商一般都是国内知名企业和少数跨国公司,那么,更多中小企业有没有共享世博资源的机会?有,可以生产和销售带有世博会名称、会徽和吉祥物等标志的世博会知识产权产品。这些特许产品包括家居用品、文具、服饰、礼品和小饰件、时尚饰品、媒体产品、休闲小食品、个人护理用品、软件技术产品及玩具和游戏等10大类。随着上海世博会的“路演”,特许产品还将走向全国,走进遍及五大洲的17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上海世博会的盛情和中华文明的魅力。
中小企业还可以为世博会园区提供餐饮、购物、通讯、银行等各类服务,园区内规划了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商业设施,商业场地招商计划将于2008年下半年起实施。世博会园区的商业有两大主题:吃饭、购物。餐饮设施将细分为传统餐厅、自助餐厅、快餐厅和各国展馆中的风味餐厅。购物则主要围绕世博会纪念品转,有专卖店,也有便利店、自动售货机、流动售货亭等。
2006年12月22日,上海世博会赞助企业俱乐部成立,今年1月1日起,上海世博局开始实施赞助企业服务计划。这是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为合作伙伴和高级赞助商提供对话空间、创造合作机会、实现发展共赢的举措。
两家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中国移动和交通银行率先签署了面向世博会的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充分发挥双方在各自服务领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利用世博平台服务世博、拓展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品牌价值,以实现世博平台上的双赢。今年,上海世博局将举行首次赞助企业会议,听取各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确定2007年度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
上海世博会期待着更多企业的参与,也将给参与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正像杨雄副市长所说的:世博会的市场开发将突出“品牌建设”理念,即使世博会闭幕后,“上海世博会”仍将成为一个永续存在的品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