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发 | 近日,上海市疾控部门对部分超市购物用具消毒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一些超市中购物篮、购物车的霉菌检出率高达近76%。 专家指出,当前大型超市中循环使用的购物篮、购物车数量庞大,且使用频率很高。但是,超市公共用品用具的卫生标准尚属空白,一些企业考虑成本而疏于管理,导致不少购物篮、购物车成了“垢污篮”“垢污车”。
超市购物篮“藏污纳垢”成普遍现象
走进超市,随手拎起一只购物篮或推上一辆手推车,已成为不少人的习惯动作。然而,超市购物篮、购物车的卫生状况究竟如何? 上海市南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对区域内的联华、农工商等6家超市正在使用的公用购物篮、购物车进行了调查。检测结果显示,霉菌检出率达到75.8%,细菌总数超标率为50.8%,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6.7%。此外,购物车的扶手也是污染源之一,其霉菌检出率接近62%。 “目前全国各地超市购物篮、手推车上的细菌污染状况都不容乐观。”复旦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厉曙光教授指出,购物篮上的细菌很容易对食物等造成二次污染,消费者在超市购物,一不小心就把细菌甚至致病菌带回了家,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以大肠杆菌为例,虽然其中的90%是非致病性的,但是其中也有极少数甚至会致命。他还指出,超市只需每天在营业结束后简单地用酒精擦洗,就能消灭购物篮、手推车上的大多数细菌。 事实上,今年年初,上海市杨浦区疾控部门也曾经进行过类似的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在部分中小型超市使用的购物篮、购物车上,检测人员发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菌污染。其中,购物篮底部的污染最为严重,霉菌、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的检出率分别达到69%、60%和51%。
被忽视的“污染源”折射卫生意识缺失
尽管疾控部门公布的检测数据令人咋舌,但是记者采访发现,一方面消费者对于超市购物篮、购物车存在的污染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不良的购物习惯,又让他们成了“污染源”。 在上海市普陀区的一家乐购超市,数百只深蓝色的塑料购物篮码放整齐,供消费者随时取用。不少顾客将选购的商品随手放入篮中,却没有注意到,冰鲜牛肉的汁液、芋头表面的泥巴、熟食包装袋上的油渍等都残留在购物篮底部。 一位带着孩子逛超市的母亲更是旁若无人,让3岁的儿子直接蹲在购物车里,鞋子就踩在车筐上。当记者提出疑问时,这位母亲似乎理直气壮:“总不能让我抱着孩子买东西吧,多累啊!” “有时候想想是挺不卫生的。但从超市买的东西基本上都有包装,不直接入口,应该没问题。”消费者胡雅静显得有些无奈。 据了解,2003年“非典”期间,上海连锁经营行业协会曾倡导连锁企业定期对购物篮、购物车进行清洗消毒。目前为止针对超市购物公共用品用具的卫生标准,仍然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部分超市每半个月或1个月对购物篮、购物车进行清洗,但对购物篮、购物车用量较大的大型连锁超市来说,定期消毒的工作量和成本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定期是多久清洗一次?消毒要达到什么程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硬性约束,消费者也没有强烈的诉求,企业的重心会不自觉地偏向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这方面的管理。”
超市购物篮如何不再成为卫生盲区
上海市南汇区疾控机构负责超市购物篮、购物车卫生状况调查的消毒科科长丁承伟告诉记者:这项工作对疾控机构来说“在常规工作之外”,但是却事关民生,可以参照公共场所的卫生用品检测标准。他坦言,调查停留在了解情况并警示的阶段,尚无法展开相关的整改和复查工作。 对于超市公共购物用品用具的卫生管理不能放任自流,否则会导致其成为病原微生物的载体,以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今年上海“两会”举行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惠敏提交了“建立超市购物用具定期消毒制度”的书面意见。黄惠敏认为,如果制定、推出超市购物用具的卫生标准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当前最直接的方法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督促超市加强对公共购物用品用具的定期消毒,保障公共卫生。 “超市购物篮和手推车的保洁,是超市经营者义不容辞的‘分内事’,这更多的不是没有专门的卫生法规的问题,而是企业自律和加强管理的问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教授则认为,国家不可能对涉及公共卫生的各行各业、每个领域都制定相应的卫生标准,在卫生法规之外还应该有行业规范,超市应该普遍建立购物篮及推车等公共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制度。 “让个别消费者去督促超市的效果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有些消费者也确实应该补上一堂公共卫生课。”厉曙光教授指出,例如购物时自觉将生熟食品分开包装、放置,避免将肉、鱼等生鲜食品的汁液污染购物篮、购物车;购物回家后应该清洁双手;更不应该将孩子带到超市,超市空气浑浊、人流密集,实在不是理想的“游玩”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