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视为“奢侈”今成美国人“必需”
    2007-01-05    王淑贞    来源:经济参考报

    生活消费品的地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底公布、法新社随之报道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昔日视为“奢侈”的多种消费品如今已被多数人视为生活必需品。

“奢侈”变“必需”

    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0月18日至11月9日调查了2000名现年18岁以及18岁以上的美国人,由调查人员列举包括汽车、洗衣机、电视机、洗碗机、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在内的14种产品,让接受调查者判断这些商品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必需”还是“奢侈”。
    结果显示,必不可少的消费品的数量在过去10年间成倍增长。多数美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离不开昔日被称为“奢侈品”的产品,如微波炉、空调、家用电脑等。例如,1996年,51%的成年人认为空调是必需品,而目前70%的人这样认为;认为微波炉是生活必需品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68%。
    另外,认为汽车是必需品的人占91%,汽车由此位列生活必需品首位。认为平板电视机是必需品的美国人时下只有5%,认为苹果iPod音乐播放器是必需品的人数最少,占3%。
    调查还显示,比起上一代人,年轻一代更认可信息技术产品,如家用电脑、高速上网和手机等,认为这些产品和服务属于生活“必需”。

变化趋势

    调查发现,过去10年间,无论美国公众的观念如何改变,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更多产品视为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例如,10年前,26%的人认为家用电脑是必需品,而现在则有51%的人这样认为。
    调查还显示一定的群体差异。收入越高的群体,越有可能将产品视为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大约45%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成年人把调查者列举的14种产品中的10种以上列为必需品,而年收入三万美元以下的成年人只有15%持相同看法。此外,33%的美国农村居民认为其中属于真正需要的产品不到五种,而城市和郊区的居民中,持这种看法的人分别占23%和24%。
    对于“奢侈品”,人们是真正需要,还是只是希望得到?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媒体与大众文化教授罗伯特·汤普森的回答是,人们不仅渴望得到新产品,而且感觉非拥有不可。新产品改变了生活的组织形式。尚未普及的新产品通常会被当作奢侈品。但随着产品普及,新产品会在人们意识中逐渐成为必需品。
    皮尤研究中心副执行总裁保罗·泰勒认为,越容易拥有、拥有得越多,就越认为自己确实需要。泰勒告诉法新社记者:“人们常说,需求是发明之母。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适用,即发明是需求之母。”

消费文化

    关于这项调查结果,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者保利娜·沃林认为,消费文化对人们的消费观念有深刻影响。她认为,现今流行的消费观念是,生活越轻松越好。据她分析,从根本上看,人具有社会性,深受群体压力的影响。此外,人们还受到广告等消费文化的影响。
    在沃林看来,“起初,你想拥有某件产品或许是因为其他人已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件产品是奢侈品。但你会逐渐对这件产品形成依赖。那时,奢侈品就成为了必需品。而现今,我们对新机器和新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她认定,手机就是这种消费观念渗入日常生活的一个例证。
    “手机刚发明时,我们并不感觉特别需要,因为周围似乎没有需要用手机联系的人,”她说,“但随着手机渗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多,我们的依赖程度也就越来越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