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模式引起世界瞩目
    2009-12-31    作者:陆培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通过榜样和典型的引领,带动中国的扶贫事业,被世界上称为中国式扶贫一大特色。

  村支书扶贫 三十年如一日

  53岁的河北武安市安乐乡上三里村支部书记王存荣,初次接触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为了改变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的贫穷山村的面貌,从1976年担任副支书开始,她就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村里的脱贫事业。
  村北的一片河滩原始滩涂,实实在在地见证了这位村支书的扶贫功德。在这上千亩上世纪60年代被洪水冲成荒滩的不毛之地,王存荣利用多方筹集的数十万元资金,硬是开垦出了450亩水浇地,并办起了数座年收入数百万元的制砖厂。
  王存荣曾带动群众集资十多万元,打深机井6眼,彻底改变了该村1300多亩地的种植条件。
  全村人均收入已经由1990年的几十元,增加到2008年的5000元。全村群众吃水、浇地、道路硬化全部解决,村容村貌气象一新。
  村民们感叹,没有村支书王存荣三十年如一日的带头奋斗,要有今天的新面貌是无法想象的。

  王府井街头 树起扶贫丰碑

  像王存荣这样的扶贫典型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2009年10月12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的“中国扶贫开发人物展”全国巡展活动举行启动仪式。
  徐莉凝望着在此展示的自己的雕像,脸上露出了温柔的微笑。此次“中国扶贫开发人物展”全国巡展,这位先后救助过215名贫困孩子的“漂亮妈妈”入选。她曾荣获“2008慈善爱心人物”等多项全国性荣誉,其事迹也被首届母亲节组委会改编成小品《大爱无声》。
  徐莉的雕像只是摆在王府井步行街61尊雕像中的一个,这些雕像和64组图片共同组成了“中国扶贫开发人物展”全国巡展的主体。
  李云峰的雕像也在这61尊雕像中,她是河北涞源县交通局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17年前,她的父母先后去世,留给李云峰三姐妹一份特殊的“遗产”——一名孤寡老太太和两名聋哑老大爷,三姐妹继承了这份特殊的“遗产”,也继承了父母的美德。
  “做好事不一定需要很多钱,自己少吃一口饭,就可以让另一个人活下去;别人上坡上不去,你扶一把他就能上去了。”这是李云峰的母亲常说的一句话,现在李云峰也时常把它挂在嘴边,这已成了她的“家训”。
  据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胡富国介绍,像这样由协会组织对扶贫典型人物大张旗鼓地褒扬,还属首次。

  中国经验 已在世界推广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近日介绍,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从2000年到2007年,温饱问题已解决但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其数量从6213万减少到2841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相应地从6.7%下降至3%。
  与此同时,中国的扶贫开发也稳步推进了全球减贫进程。从1990年至今,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球减贫人口数量的比重超过了70%,成为全球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中国还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分享减贫经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先后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63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39名高、中级扶贫官员,并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减贫会议。中国的扶贫开发经验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推广。

  相关稿件
· 扶贫铁路——乐巴铁路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9-10-29
· 新扶贫 新在哪 2009-03-20
·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调查 2009-03-20
· 玉器字画扶贫义卖助万名免学费公益生 2009-02-25
· “东达模式”:我国移民扶贫的成功尝试 200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