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警报响起
    2009-03-12    作者:刘洪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上月,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经济刺激计划获得通过,奥巴马“新政”由此正式启航。但对许多国家来说,可能是希望中也夹杂着失望,“新政”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众多外国商品拒之门外。
  对“中国制造”产品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尤其值得注意的信号。

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制造”

  在这一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与“购买国货”有关的是第1640条款。根据该条款,使用“新政”资金的公共工程,在“不违背美国的国际承诺”前提下,必须使用“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
  所谓美国的国际承诺,实际上指的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政府采购规定”。根据前者,加拿大、墨西哥享有“豁免权”;根据后者,欧盟、日本、韩国等成员也不在拒绝之内,但其他100多个WTO成员不在其列,其中就包括中国。
  由于中国等许多成员都尚未在WTO“政府采购规定”签约,因此,美国早就对相关“中国制造”钢铁关上了大门。目前在美销售的中国钢铁,基本都用于民间建筑。
  可以说,目前的“购买国货”条款,看似没有对“中国制造”构成更糟糕的影响,但这是因为糟糕的影响已经存在。而且,当前国际合作应对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条款仍能出台并在美国国会“一路绿灯”,更凸显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趋势。
  随着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失业不断上升,在政客鼓噪、舆论误导以及求职无门等种种因素下,不少美国人将困境归咎于其他国家和外来商品,尤其是中国商品上。这对在美销售额甚大的“中国制造”产品来说,无疑是一个警讯。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近的一份统计则显示,自第111届美国国会开始运作以来,在最初的一个多月中,包括“购买国货”条款在内,参、众两院提出的与中国有关的贸易条款已经达到12个。所有这些条款都对中国产品做出严格限制,虽然这些法案不一定都能最终成为法律,但接连不断的以中国产品为对象,显示了美国国会某些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敌视态度。
  尽管一些举措有违反WTO相关规则的嫌疑,但WTO程序繁琐冗长,而且,用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Fred Bergsten的话说:“WTO规则漏洞多多……如果你只是说遵守规则,你会有很大的空间实行我称之为的‘合法保护主义’。”

美国经济得不偿失

  但这样的举动对美国就有利吗?可能正好相反。
  达特茅斯大学经济学教授Douglas Irwin日前在《纽约时报》撰写评论,痛批“购买美国货”条款将导致“世界贸易陷入崩溃”。他指出,通过“购买美国货”增加美国就业,听上去好像很合理,但“历史已经证明,这样的条款只能增加成本,并削弱刺激经济方案的效果”。
  Irwin以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修建旧金山-俄克兰海湾大桥为例介绍说,当时加州当局做出规定,如果工程所用美国钢材比外国钢材价格不超过25%,那就选用美国产钢材。最后,一家美国钢铁厂以高于国外23%的价格中标,但此举的结果,就是“加州纳税人为这座桥多付出了4亿美元”。
  美国前贸易代表希尔斯也对此表示认同。这位美国前最高贸易负责人曾坦言,“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出台非常不理智,因为这是让政府将大量金钱浪费在昂贵的美国钢铁等产品上,而这些钱本可节省下来,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则认为,“购买美国货”条款对美国整体经济来说得不偿失,最多只会给美国带来上万个工作岗位,但其导致的贸易战最多将会使美国失去6.5万个工作岗位。而且更重要的,美国还将在国家声誉上付出沉重代价。
  许多经济学家都警告,如果再不采取有效遏制措施,“购买美国货”将引发新的全球贸易战争,进而使世界经济重蹈大萧条的覆辙。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更警告说,当前存在一种现实的危险,即某些政府和企业将保护主义当作良药,“但对经济复苏而言,它也是一副毒药。我们应从上世纪30年代汲取教训,在21世纪我们不应再犯同样的错误。”
  对“中国制造”产品来说,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其外部市场环境将会有所恶化。作为对策,中国应向相关国家据理力争,并保留采取相应举措的权利,以此迫使一些国家放弃或修正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毕竟对许多国家来说,中国更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失去中国市场得不偿失。但这需要博弈的智慧。
  如果由此诉诸全面的贸易战,则肯定是下下策。就像美国经济学家Jeffrey Schott在批评“购买美国国货”条款时所说:“当你已陷在坑里时,第一要紧的,就是不能再挖下去了,而这个条款却是在挖一个更深的坑。”

  相关稿件
· 天津推新政:在校生自主创业学籍保留两年 2009-03-06
· 市场对奥巴马新政投了反对票 2009-03-03
· 杭州再发10亿消费券 王国平详解"消费新政" 2009-03-02
· 汽车购置税新政便宜了谁? 200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