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买家谨慎卖家惜售
    2009-02-11    作者:潘洁    来源:国际金融报

  国际金融危机这根“导火索”让去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尽显疲态,拍卖行的市场价格和成交量不尽如人意。拍卖市场在一年时间内结束了“暴利时期”,有人预计今年国内艺术品拍卖业将步入“鸡肋”阶段,或将进入“无米之炊年”。
  记者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刚出炉的2008年秋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中看到,该季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加之艺术市场自身规律性调整,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与春季相比下降47.93%。2008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也只有传统书画拍卖的业绩给人些许欣慰。数据显示,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拍的总成交额达24亿港元,但秋拍时萎缩到了11亿港元;中国嘉德春拍成交额高达9.9亿元,秋拍却下跌至3.6亿元。

专家水分多

  “一些鉴定机构、专家水分越来越多,拍卖市场的‘掌舵人’自身出现危机,整个行业不景气是必然现象。”中国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字画鉴定委员徐嘉鑫表示。
  他告诉记者,行业内不为人知的“故事”很多。“有些鉴定人士专门靠一些伎俩赚钱。把假藏品故意说成真的,收取收藏者鉴定费用。或者有人把真的说成是假的,再找关系让他人花很少的钱帮其买下。更有不少机构不负责任地见了藏品就说是真的,并给藏家开毫无根据的鉴定证明,收取上千元的费用。”
  “国宝级的鉴定专家越来越少,市场专家却越来越多。”上海敬华拍卖总经理曹向东有感而发。
  行外人也许不知道,很多艺术品在拍卖前都是无底价的。“那些年代久一些的拍品底价幅度很大,全凭鉴定专家的嘴。比如一幅书画是百年前的,拍卖行委托鉴定专家每多说一年,就会收到拍卖行几千甚至上万元的钱。”徐嘉鑫说。
  不过,尽管有很多业内人士如徐嘉鑫一样,对国内艺术品拍卖失去信心。但西泠印社拍卖总经理陆镜清曾说过,“外界越是鱼龙混杂,越能诞生伟大的鉴定家。”

精品无处寻

  “收藏市场净化空气、呼唤诚信已经迫在眉睫。造假的后果,必然是拍卖市场门庭冷落车马稀。”徐嘉鑫表示。
  在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赵榆看来,艺术品拍卖市场早在2008年春季就出现了危机。秋季10月份的拍卖,才让大家真正目睹到。“拍卖公司征集不到高端、高价位的文物真品、精品,秋拍不理想是正常的。很多人认为是国际金融危机促使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赵榆表示,在利益的驱使下,那些毫无艺术品质可谈的作品,在鉴定家、收藏家、拍卖行、作品作家四位一体的炒作下,藏品价格被推高,偏离轨道。
  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低迷会拉低拍卖行业整体的景气程度。这话不无道理。
  “市场越疲软,收藏者越不想将精品抛出。”赵榆表示,拍卖现场买家举牌谨慎、卖家惜售是市场低迷的一个原因。

公司成空壳

  据了解,目前,全国大概有240多家经营艺术品拍卖的公司。很多人士认为,拍卖市场的过度饱和,精品流失,很多拍卖公司不是担心拍品拍不出,而是没有东西可拍,造成了“无米之炊”的情况。
  不可否认,2009年整个拍卖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目前全国240多家拍卖公司大部分1年都办不成一次拍卖会,但是不拍又难保执照,很多拍卖公司每年只是走一次形式,很多拍卖公司已经变成了空壳子。
  “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拍卖公司减少一些,这样每个拍卖公司拿到精品的机会就大一些,最好像国际上那样只有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公司。在精品稀缺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拍卖公司‘有米下锅’。”赵榆建议。

  相关稿件
· 中国艺术品市场:泡沫散尽现宝藏 2009-01-07
· 英驻外使馆艺术品丢失现象十分严重 2009-01-05
· 翡翠艺术品今年12月初将现身翰海秋拍 2008-12-01
· 中国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受瞩目 2008-11-24
· 波普艺术品拍卖价低于售前估价 200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