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褪去光环
    2008-12-31    作者:李润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12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低调地迎来了它的40岁生日。除了养桥、护桥、管桥的几家单位为大桥通车40周年的庆典努力营造些声势外,它几乎没有引起其他部门和南京市民的关注。
    它曾经接待过78批外国政府首脑参观团,但这一天,前来参加庆典的级别最高的官员只是一位副厅级干部。
    庆典活动有近200人出席,只进行了一个半小时。而在40年前,大桥通车的第一天,数十万南京市民涌向桥头庆祝,仅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
    这座唯一被写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当代桥梁,如今辉煌不再,甚至有些不堪重负。当高速的动车组列车从桥上驶过时,已经不得不放慢速度了。曾经附着在大桥身上的政治光环,也逐渐褪去。

“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的意义不亚于现在的‘神七’。”

    按照1968年新华社报道的说法,大桥是“我国工人阶级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胜利建成的。大桥竣工之日,三辆花车驶过大桥,一个巨大的“忠”字走在中间,比两边的国旗更引人注目。
    “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大桥上留下了烙印,以期不朽。桥头堡是代表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总路线的“三面红旗”,堡前端立着4尊十余米高的工农兵雕像。桥头堡前的工农兵雕塑中,红卫兵小将手持“红宝书”,英姿飒爽,奋勇向前,桥墩上刷着鲜红字体的毛主席语录。
    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跨径最长的一座大型桥梁。“是在别人卡我们脖子的时候,我们自主设计的大桥。”直到今日,大桥的导游还是这样向人们解说。
    1957年,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两年后,为贯通京沪交通大动脉,南京长江大桥开建。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大桥刚开建,苏联专家即撤走。“图纸拿走了,钢材也不供应了。”当年参与建桥的桥梁工人张世望说。
    在“大干快上”的大跃进中破土动工的大桥很快就遭遇了物资短缺的三年困难时期,随后又碰上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大桥工程一直在开开停停中缓慢推进。当这座比武汉长江大桥更加雄伟的桥梁建成时,新华社的报道一度将它与当时氢弹试验成功的消息相提并论。
    大桥从此成了“自力更生的典范”。“在武汉修桥的时候,屁股后面都是外国人检查,通过翻译给我们说,在南京,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员。”张世望说。
    事实上,大桥并不是简单地仿造了武汉长江大桥,而有着诸多技术创新,“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建成后,即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1986年,南京长江大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至今日,专家们仍然对它推崇备至。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卫龙武说:“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的意义不亚于现在的‘神七’。”
    大桥理所当然成了爱国主义教材。在人教版(1970年)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正文前的画页上,第一页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第二页就是南京长江大桥。课本里还专门配有一篇课文,此后近20年间,一直是小学生们必读的文章。当时还流行一首儿歌,“摇呀摇,摇呀摇,摇到长江大铁桥。”
    大桥一度成了意识形态符号。柏杨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1969年某一天,一个台湾人告诉别人,大陆在南京建立了一座大桥,结果这个人第二天便被台湾当局抓了起来。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自建成之日起,大桥便被当做南京乃至全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它还是中国政府向外国元首们展示自己能力和实力的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据统计,南京长江大桥共接待过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国外游客360万人次,国内游客2000万人次。
    直到1992年,这个当年的“社会主义堡垒”,迫于生存压力决定在大桥上打出广告牌,“以桥养桥”,这一举动仍然在当时的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中国人曾为这座大桥抵制了强大的外部压力,为什么抵制不了广告的压力?”有人质疑说。

40年来,老钱没有抓到一个“敌人”

    守桥警察钱士成目睹了大桥辉煌的过去。
    大桥建成那一年,根正苗红的老钱经过多道政审关,成为南京长江大桥首批守桥部队一员。能够守卫南京长江大桥,对当年这位农村青年来说,是莫大的自豪和神圣。
    守卫大桥的职责主要是“防止敌人破坏”,而落到战士老钱身上就是一项单调的工作——站岗。
    当兵3年,做警察37年,老钱一直在大桥上执行同样的任务。不过,40年来,老钱没有抓到一个“敌人”。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被认为是敌特行为。没有通行证禁止上铁路桥,禁止在大桥上拍照。直到大桥建成6年之后,老钱才在大桥上拍了第一张照片。
    一次,哨兵发现有人从大桥上游的小船上扔下一个东西,当即被当做敌情报告上级。呼啦一下来了几十辆小汽车,数百人下江打捞一无所获,最后在上游找到了划船的人,才知道只是渔民在江里扔了一只破篮子。
    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老钱的面前,他差一点就成为英雄。
    在一次巡线时,老钱在铁路面上发现一枚电子雷管。“这种爆破用的东西怎么会躺在大桥上?难道是敌人要炸大桥?”他顿时一惊,立刻向领导汇报,并将电子雷管小心取回来仔细研究。经调查,老钱发现自己虚惊一场,并没有敌人要炸桥,电子雷管是煤矿上采煤用的,没有爆炸散落在煤块中,从运煤火车上掉了下来。多年来,他在线路上从煤灰里捡拾到类似的电子雷管有125枚。
    “敌人”,在老钱40年的工作中,这个词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小。他一直要到周边的社区做敌特社情调查,“文革”期间他调查的重点是“地富反坏右”,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关注的重点是刑事犯罪分子。现在,他着重关注那些吸毒者、精神病人以及生活困难对社会不满的人,要及时了解、解决他们的困难,防止他们做出过激行为。
    “这些人都不算敌人,现在叫调查社情。”老钱说。

大桥老了

    守桥40年,老钱对大桥了如指掌,铁轨什么时候换的、枕木哪年换的、枕木上的螺丝是哪年换的,他都记得很清楚。老钱没想到,大桥比他老得更快。
    尽管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但这条连接华东华北的经济主动脉如今已经气喘吁吁。
    12月5日这天,巡逻的老钱听到身后传来火车的汽笛声,一辆和谐号列车呼啸而来,他提醒记者:“动车组速度高,吸力大,背向火车抓住旁边的栏杆蹲下!”
    事实上,大桥已经承受不了动车组列车的正常速度,它只能减速通过。
    从在大桥上第一次见到冒着黑烟的蒸汽机列车,如今已经40年,老钱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从没有窗户的闷罐车蒸汽机到有空调、软沙发的和谐号,从最高时速50公里到250公里,从最大载重3000吨到货车重载两万吨,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已经把大桥设计者们的预期远远甩在了身后。
    当初大桥上每天只有四五十列火车,现在,每6分钟一趟,一天有260多列火车经过。
    铁路提速已经达到200公里,而大桥当时设计的最高时速是80公里,由于两部铁轨间距离不够,目前限速140公里。
    公路桥也由原来的每天5000多辆车增加到现在的每天七八万辆汽车,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拥挤的交通要道,南京市交通广播每天至少要通报3次以上大桥路况。
    近年来,长江上已经架起了多座大桥,芜湖长江大桥为南京长江大桥分解运输压力。目前,京沪高铁也正在修建之中。南京长江二桥、三桥也都陆续建成,为大桥公路桥分解压力。在众多的桥梁当中,南京长江大桥已经不复有当年的雄伟,桥身混凝土剥落、露筋、裂缝,显露出老迈的气息。
    然而,大桥仍然是极重要的通道,如果大桥停运10分钟,就会影响整个华东地区的火车运行;公路桥禁行一天,南京市的菜价将会上涨。
    对于有着大桥情结的南京市民来说,还是喜欢从大桥上走,大桥是市区最近的一座桥,不但方便,而且是目前还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座桥——它不收费。

“它毕竟记录了那段历史,现在是把它当文物来保护。”

    大桥依然一切正常。12月8日,南京长江大桥成功更换了第二个桥墩支座。6年前,大桥更换了第一个桥墩支座,这是大桥使用40年来,仅有的两次维修。
    曾经有一段时间,桥墩上的毛主席语录消失了。但后来又恢复了原状。如今这些雕塑还会不定期地修缮,“修旧如旧”。
    “它毕竟记录了那段历史,现在是把它当文物来保护。”大桥派出所一位警官解释说。
    现在,来大桥参观的游客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三面红旗”了。当年的滩涂,现在也已高楼、工厂云集。
    12月28日,在大桥通车40周年的庆典上,南京桥工段制作了一排宣传展板,展板更多地强调了大桥所具备的专业水准,从专业的角度列举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创新之处,历数40年为经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几十年来一直使用的政治色彩浓厚的解说词不再使用了,它现在的口号是“高标准,严要求,勇创一流”。
    对于大桥修建时期的那段历史,宣传展板似乎也做了某种修正。多年以来一直使用的“三年自然灾害”也换了新的说法,称之为“三年经济困难的特殊时期”。
    这天下午,无声的细雨烟雾般笼罩了古都南京。40周岁的南京长江大桥散发着喜庆的味道。南端的南京桥工段大门口拉起了横幅,百米长的道路上挂满了彩带,院子里竖起了一排排彩色展板,礼堂门口,礼仪小姐彬彬有礼,铁路警察威严笔直。
    作为庆典活动的前奏,音乐响起来了,或许是忙中出错,播放的第一个曲目居然是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但很快被换成了《运动员进行曲》。

  相关稿件
· 南京长江大桥迎来40岁生日 2008-12-30
·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正式通车营运[图] 2008-12-19
· 嘉绍大桥开工建设 2008-12-15
· 广东省: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招标 2008-12-08
· 山东济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图] 200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