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人才招聘团回来了。 12月24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会上,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透露,此次“上海市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的行程收获很大。上海将把海外金融人才的招聘工作常态化,持续不断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输送紧缺人才。
高薪引来多方豪杰
据了解,12月5日到14日,27家中央在上海的金融机构、市属金融机构、兄弟省市在上海的金融机构和金融高等院校,分赴伦敦、芝加哥、纽约三地“招揽”金融人才。招聘会上,这些机构推出了风险管理和控制、资产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等15个类别的170多个专业技术岗位,共有2176名海外金融人才递交简历,现场面谈4432人次,840人已初步达成意向。应聘人员中76.4%是金融专业人士,专业匹配度较高,其中有3%的港澳台人士,12%的外籍人士。 记者了解到,此次海外招聘的170多个岗位中,最高年薪达到150万元,集中在风险总监、战略研究专家、首席经济学家、机构营销总监、IT总监等岗位。其中,薪酬较低的年薪也在20万至40万元左右,主要在市场拓展、营销等岗位,基本符合海外应聘人员的需求。 “大部分应聘者都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政治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深造,他们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满怀信心,回国建设发展的意愿很强烈。”方星海表示。 方星海表示,通过此次招聘,上海金融机构发现了海外人才市场的巨大潜力,更了解了海外金融人才对综合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的需求,加深了与海外金融人才和金融社团的沟通,建立了上海与海外金融人才经常性的联系渠道。
外来人才成“鲶鱼”
招聘如此多的“海龟”,本地人才的命运自然也引起多方关注。“现在该做好准备了,银行有了海外人才,你们的竞争也更激烈了,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一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的高管和他的员工们开起了玩笑。 “海外人才归来必然会挤压掉一部分本来属于国内人才的岗位,很容易造成国内的就业压力。而且,海外人才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会暴露出国内人才的差距,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国内人才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海外人才也更容易获得高层岗位,从而减少国内人才获得升迁的机会。 不过他强调,这种压力不会太大。“因为海外人才也存在一些劣势,如需要熟悉国内的办事规则。包括一些潜规则,把海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需要一定的过程。此外,引进海外人才,企业便能开展、创造一些新业务和岗位,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国内人才提供更广的就业空间。” “海外挖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应让本土队伍和海外军团并肩作战,绝不能忽略国内队伍的力量,仅仅引进的做法不能长久。”光辉国际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顾伟忠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