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记者再次走进“5·12”大地震重灾区银厂沟时,不少山上已经积上了厚厚的白雪。“咱这房子,寒风吹不透、雨水浸不进、大雪压不倒,啥都不怕!”谢家店子村的易老太太高兴地对记者说。在不远处的场坪上,一堆堆红砖,一辆辆推车,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修建着永久性住房。 灾后恢复重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随处可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里,中央明后年扩大内需的投资安排中,灾后恢复重建占到1/4,中央还将恢复重建基金调整到3000亿元,一大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陆续启动。这不仅对灾后恢复重建起到基础支撑作用,还将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营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以恢复重建为发展契机
11月26日,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采取12项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日前,成都市给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城乡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了价值100元的消费券,总计约3791万元。此举在帮助困难群众过节的同时,也促进了消费。 “我们把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云华告诉记者,大凉山深处,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锦屏二级水电站成功实现截流。仅锦屏二级水电站就需要水泥206万吨、钢材2880吨、机电设备2.7亿多元。 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大局的重要举措。四川力争充当全国发展的引擎。 据了解,仅灾后重建项目就将营造近1.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四川省发改委表示,在重点投向的10个领域中,预计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4个领域的资金需求都在3000亿元以上。 “灾后重建是一笔拉动内需的大单。”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测算,在铁路建设上每投入1元人民币,拉动的GDP大概在5.7元左右。 一批带动能力强、拉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如成(成都)兰(兰州)铁路、成(成都)绵(绵阳)乐(乐山)客运专线、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等将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西南交大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帅斌表示,仅铁路一项,未来在川投资规模约5000亿元,将带动大量相关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最近四川端出的1372亿元的高速公路BOT投资“盛宴”,也将巨大的建设市场与全国分享。
承接外力强身健骨
要成为“引擎”,四川经济也需强身健骨。 四川全省园区工作会首日,参观者将目光投向距离成都几十公里外的新津。当地人习惯将老的新津工业园区称为“A区”——这里,曾是全省挂牌最早的“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直到“B区”出现,新津工业园区才真正有了工业园区的形态。目前园区拥有216家工业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国内500强企业7家,大部分聚集在B区,是当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果。 新津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今日四川经济建设的走向:站在灾后加快重建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路口,自力更生固然必须,但也需要不断从外部汲取养分和力量。世界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四川的积极承接,也为东部地区的“腾笼换鸟”留出了空间。 目前,绵阳已开工建设学校356所,开工项目1147个,投资规模22.89亿元;12月计划开工学校116所,投资规模10.37亿元。全市卫生系统已经完工项目37个,完成投资7777.84万元;在建项目32个,完成投资3.58亿元。 承接产业转移的行动也正在提速。10月中旬,国内首个“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在江苏昆山成立,四川成为首批8个入驻省份之一。商务部称,实施产业转移是“国家实现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将给危机中的沿海产业转型创造一条有序转移之道。四川入驻的意图也很明确,就是要承接外力,做大实体经济,以尽快完成灾后恢复重建。 同时,四川前所未有地兵分18路出省招商,与全国分享1.7万亿元重建商机。在第九届西博会上,四川签约金额超过过去8届总和,显示出开放合作的丰硕成果。
积蓄宝贵的后劲
在国家发改委最新批复的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中,成兰铁路、川藏铁路、川青铁路(成都—格尔木)、成都—贵阳、成渝客运专线、成都—西安客运专线以及成都—西宁—张掖铁路7条出川大通道名列其中。“7条铁路同时进入国家规划,这是四川历史上的首次。”四川省发改委负责人这样评价。 12月,连通西北西南接中亚铁路的大动脉成兰铁路将开工建设。来自四川省交通厅的信息则表明,包括广(元)甘(肃)高速在内的3条出川高速公路也将在年内开工建设。今年四川公路水路交通计划完成投资3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以上。 形势日渐明朗——灾后重建极大提升了四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的战略意义,更在国家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得以显现。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彻底疏通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物流不畅的发展瓶颈。 “出川”、“连通”,频繁出现的这两个词汇传递着新时期四川交通发展的新目标。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让“加快”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发展环境的重构,则为包括四川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积蓄宝贵的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