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热词”折射中国农村改革30年
    2008-10-16    作者:郭奔胜 董峻 王立彬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西婺源积极保护古村落,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风景线。王国红 摄
  决定8亿农民命运的中国农村改革,走过了风云激荡的30年。多少“热词”曾经耳熟能详,多少“热词”依然流行不衰,它们生动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包干

  “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鲜红手印,以分田到户的方式迈出了土地“大包干”的第一步,随后“大包干”之风席卷全国。到1986年底,全国99.8%的农户都实现了分田到户。

万元户

  “万元户”,曾经是一代人的向往。
  改革开放初期,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并成为那个时代先富农民的代名词。
  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万元户”,很快成为时代的一个记忆。

农业税

  “农业税”,历史难以忘却的记忆。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意味着8亿中国农民从这天开始,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

剪刀差

  “剪刀差”,是中国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存在发展差距的形象比喻。
  伴随着农村改革的过程,在旧的“剪刀差”逐步消除的同时,在粮食生产效益方面又出现新的“剪刀差”,如种粮收益与成本倒挂,产粮县与县域平均财政差距突出等。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消除新的“剪刀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实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四项补贴”,以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据统计,今年补贴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

农民工

  “农民工”,一个最受牵挂群体的集体称谓。
  为城市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群体,冷暖安危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工资支付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7个方面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引起了高度关注。

新农合

  “新农合”,中国亿万农民的温暖工程。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目前,在31个省、区、市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已实现,参加合作医疗人口达8亿人。

海选

  “海选”,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1998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统计显示,在全国新一届村委会选举和乡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7亿多选民用直选行使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参选率达80%以上。

新农村

  “新农村”,中国农民的共同愿景。
  新农村建设包括: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诸多方面。目前,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已有了现实模样,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正鼓舞着全体中国人为之奋斗,中国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相关稿件
· 努力实现农村改革发展新突破 2008-10-16
· 农村改革:承包经营需稳定 集体产权求变革 2008-10-15
· 赋权于民是农村改革的关键着力点 2008-10-13
· 30年后,农村改革再“雄起” 2008-10-13
·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00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