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的传导受多种条件限制,一般不会完全传导到CPI ■从当前情况看,PPI上涨之势短期可能已接近强弩之末,四季度PPI回落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PPI如何推动CPI
近日,一家著名日化用品跨国企业宣布,将提高其产品售价,最高提价幅度达16%。细心的消费者也不难发现,国内超市里出售的日化用品,如洗衣粉、洗发水、洗洁精,有些早已悄然涨价了。对于提价的理由,企业几乎众口一词——能源和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 日化用品的涨价为宏观经济数据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注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去年10月份开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涨幅持续提高,从3.2%攀升到今年7月份的10%,涨幅达到了两位数,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尽管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为6.3%,已是连续三个月回落,但人们却担心,PPI涨幅持续走高,会不会很快向CPI传导,成为CPI上涨的新动力? 打开近10多年来我国PPI和CPI的走势图,可以发现,二者的运行大体上吻合。这一点不难理解。在相同的宏观背景下,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其波动节奏基本上应该趋同的。从二者之间的关系看,企业生产产品,经过中间流通环节,进入终端消费领域,PPI居于CPI的上游,PPI的变化将引起CPI相应的变化。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PPI上涨向CPI的传导往往不是即时的、完全的,而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比如市场的供求情况。在卖方市场中,企业具有较强定价权,成本上升将直接引发商品涨价;而在买方市场中,企业定价权较弱,企业就往往不能通过涨价,而只能通过内部挖潜、甚至牺牲利润等方式来消化成本上升压力。2004年,我国的煤电油运曾出现结构性的供求缺口,引发PPI的一轮上涨。但由于当时的市场供求状况,那次PPI的上涨并没有传导至CPI,而是基本被中下游企业消化了。 PPI和CPI涵盖的内容不同,也会导致两者走势的差异。我国的PPI覆盖范围主要是生产资料,消费品只占大约1/4。因此,PPI变动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价格变化。而CPI的统计则包括8大类生活资料,并不包含生产资料。二者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走势也会不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PPI主要决定于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铁矿石等价格的变动,而CPI主要取决于食品价格的变动。 此外,目前我国一些重要商品,如成品油、电等,还没有实行完全的市场定价,这也会影响PPI向CPI的传导。 当前,我国总需求增长保持稳定,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对CPI影响较大的食品价格也已走稳。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快速传导到生活消费品价格。
PPI是否已近强弩之末
一般而言,PPI居于CPI的上游,PPI应该是CPI的领先指标。但从实际情况看,PPI的走势却往往滞后于CPI。以2004年前后的物价上涨为例,CPI于当年7月达到5.3%的高点,而PPI则于10月达到8.4%的高点,峰值的出现晚了3个月。目前,CPI已有明显阶段性见顶迹象,人们因此猜想,PPI是否也会在下半年见到高点呢? 分析今年以来PPI的上涨,根源在于原油、煤炭等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另外,6月底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调整,对PPI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PPI在经历了快速上涨后,短期可能已接近于强弩之末。 国际市场上,由于美国等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紧缩,全球经济已明显进入调整期。受此影响,7月以来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已出现大幅下挫。国内来看,在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下,煤炭价格也有所回落,下游钢铁价格也已经开始回落;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通胀的压力将进一步减轻。进入四季度后尤其是在11月份以后,由于去年同期基数的原因,PPI回落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虽然PPI上涨向CPI传导要受多种条件限制,但毕竟增加了通胀压力,当前应继续采取措施,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从长期来看,成本上升可能是企业今后要面对的趋势性问题。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价格,以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都将趋于上升;实行节能减排,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也会增加生产成本。对此,专家建议,应对PPI上涨的重点是提高企业对成本增加因素的消化能力,通过改善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在压力下推动企业加快技改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抑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