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6月28日消息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信誉扫地,他们的立场和公正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质疑。西欧、东南亚、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要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的设想。那么,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今后该如何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穆迪、标准普尔等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渗透着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因此他们所作出的评级很难客观中立。此外,这些评级机构的逐利本性,也往往让他们不惜向市场提供虚假的评级信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就介绍:旧的信用评级机构起源于美国,没有国际标准,收入来自其他需要评级的公司。证券发行量越大,他的收入就越多,所以就出现了我们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信用被评为A+的雷曼兄弟公司突然倒闭,评级机构与被评级机构在利益上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就没有约束了。所以要改革。按照现在的机制,评级机构有动力配合投资银行付出更多的投资债券,所以演变出将垃圾变成黄金的炼金术。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美国信用评级模式的种种弊端也被充分暴露出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美国垄断的评级体系,在其“道德风险”控制与“评级标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目前,加强评级监管的共识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制定更为严厉的评级监管法规,着手扶持和保护本国评级机构的发展。
G20伦敦金融峰会《加强金融系统》宣言,已明确提出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将信用评级机构涵盖其中。欧盟则开始制定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法规》。俄罗斯明确宣布要建立本土信用评级机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采取行动。
种种迹象表明:改革现行由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所垄断的信用评级模式,建立国际评级新秩序,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建立独立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郑新立因此建议,要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培育我国新兴的信用评级机构。
郑新立:我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债权国,如果没有评级的话语权,也就没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市场定价权。中央应将加快发展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划。使我国的信用评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在监管体系上应当坚持统一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评级机构的对口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严格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标准。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与开展民族信用风险评级结合起来。确保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对境外人民币主权债务工具的评级与话语权。
郑新立还建议,我国需要限制旧的信用评级机构的活动范围,在信用评级领域推广新的运营机制:
郑新立:当前在反思的基础上,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出现新的运营机制,既评级服务由债券投资买单。而非投资对象来买单,这样就避免了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机构合谋坑害投资者的可能。所以建议我国在信用评级领域推广新的模式。旧的评级机构的运营模式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正处于人人喊打的困境,我们要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出发,限制旧的信用评级机构的活动范围,大力支持新兴的运营机制的信用评级机构的成长。同时,要通过政府注资迅速做大证券投资者买单的运营机制的信用评级机构。占领更多的新兴的运营机制信用评级市场份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