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旱不慌 重庆不靠天“解渴”
    2010-04-08    作者:邓勇    来源:中国财经报

    较2007年的特大干旱,重庆各区县今春降雨量更少、干旱持续时间更长,但长效治水机制使得灾害损失低于当年。
  近日,重庆市抗旱防讯指挥部对外发布消息称,重庆旱情有一定程度缓解。
  而此前,重庆的旱情报告称,该市受干旱影响约140万人,全市农作物受旱201万亩,80万人、38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中央财政还为此下拨千万元资金入渝抗旱。
  从情形看,重庆旱得不轻。然而,3次不算大的降雨后,重庆旱情即有所缓解,这是为何?
  重庆方面的解释是,旱情缓解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冷暖空气碰撞,在重庆最需要降雨的时候雨水如期而至;地利,指的是重庆居西南5省区最靠北偏东位置,冷空气最先进入该市,为降雨创造了条件。此二者为自然和地理因素。
  “光靠天解渴,只能救急,不能治本。真正让重庆临旱不慌的原因关键还在‘人和’。”重庆市抗旱防讯指挥部人士表示。重庆方面所指“人和”:一是重庆投资上百亿大兴水利,蓄水量比2006年增加了65%以上;二是再造绿洲,一年种了十年的树,为重庆涵养水源3亿立方米。
  “缓解重庆地区普遍出现的轻旱,并不需要酣畅的大雨,降雨量只要达到10毫米,就能排除旱情。而实际上一场仅7毫米的降雨,就让我市潼南县由中旱变成了轻旱,如果之后陆续再有小范围降水,将再度让轻旱情化解。”这位指挥部人士说。
  在历经2006年百年大旱、2007年严重春旱的遭遇后,重庆近两年开始大兴水利。
  “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条大江,还有无数的河流。为何江河众多的重庆一遇天旱就缺水,一发洪水就涝灾?”指挥部人士坦承,这既是天灾,也有人祸。
  据了解,在2006年之前,重庆市共有小型水库、小型引水渠堰、小型提灌站、山坪塘、石河堰等各类微型水利工程17万多处。然而,这些设施因当时经济技术条件所限,不但有效库容小,而且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有60%是带病“服役”,并且全市没有一座主要用于灌溉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
  旱涝之后,重庆痛定思痛,深刻反思。2007年,重庆开始斥巨资大兴水利工程,当年投入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就达31亿元,远超2006年的19亿元投入。同时,解决渝西地区供水不足的两大提水工程施工进度快马加鞭,铜罐驿长江提水工程在年内实现向大学城输送长江水,松溉长江提水工程黄瓜山隧洞工程掘洞开挖。此外,该市还把民生水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14座病险水库得以整治销号,首批56座重点场镇堤防建设也纷纷破土动工。
  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重庆的“治水运动”紧锣密鼓地推进。该上马的工程如期开工,该整治的设施绝不拖延,该到位的资金一分不少,一大批基础性、战略性水利设施项目由此得以“固本强基”。目前,该市“泽渝”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同时建成5万余处饮水安全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整治销号2200座病险水库,新增恢复蓄水5亿立方米,蓄水量比2006年同期增蓄65%以上,极大地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并在保人饮、保灌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2个县城、160余个乡镇彻底解决了饮水安全隐患。
  兴修水利,没钱不行。据重庆市财政局人士介绍,2007年以来,该市财政先后筹集资金100多亿元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空前,同时拉动社会投入145亿元,累计达245亿元,相当于1997年-2006年水利总投资的80%。
  “投入这么多的钱,目的不仅在于缓解一时之旱,一朝之涝,而是要建立起旱能灌、涝能排的长效机制,以做到临旱不慌、临涝不急。”该人士表示,重庆财政在建立长效治水机制上措施得力,行之有效。“我们在保障资金的同时,还通过财政手段,采用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物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投入方式,以市场化手段解决了农村小农水设施的养护问题、进一步完善了‘一坝一议’、‘一塘一议’等筹资筹劳程序、加快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这些举措,既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激活了水利投资市场,让社会资本大量涌入,又激发了农民大兴水利的热情,改‘要我干’为‘我要干’。”
  “较2007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今年遭遇的春旱持续时间更长、降雨量更少,但今年的旱灾损失却小于2007年。”重庆市垫江县水利局负责人谈起干旱往事,感慨万千。2007年大旱时,垫江县因水利工程设施少、病险重,水资源陷入“弹尽粮绝”的窘境,塘、库基本干涸,县城供水不得不实施限时和分片供水。“近几年来,我县先后投入5亿余元资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整治了一批病险水库并实施水库联运,蓄水防洪设施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今年,我们除了偏远地区受到旱灾影响外,城乡供水基本没受到任何威胁。要在以前,形势可就严峻了!”
  据介绍,随着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接近尾声,在重庆水利“大动脉”已基本打通的同时,阻塞农田灌溉的小农水“最后一公里”也接上了“大动脉”,使骨干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以充分体现。主要体现在,一是保证了县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的正常供水,还为部分饮水困难的山区、半山区群众提供取水的水源;二是保证了城市重点工业、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基本正常;三是大大减轻了干旱灾害对中型以上水库控制的坝区和部分小型水库能控制的半山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该市水利工程实际蓄水14.1亿立方米,可用水量9.9亿多立方米,占应蓄水量的49.7%,其中可供人饮3.9亿立方米、可供灌溉6亿立方米,在今年降雨较2007年同期严重偏少的情况下,仍比2007年同期蓄水增加1.8亿立方米。
  “平坝和半山基本无用水之忧,有水可喝,有水可灌。”铜梁县永清乡农民杜俞恒指着半山上的水塘说,只要河里有水,提灌站就能把水输送上来。据最新统计,当前该市仍有74万亩农作物受旱,59万人有临时饮水困难,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今年降雨偏少近3成,农作物受旱面积却减少162万亩,临时饮水困难人口减少113万人,而且,受灾地区大多位于高山地区。
  除了大兴水利,2009年正式启动的“森林重庆”也开始“发功”。去年,重庆一年就投入178亿巨资造林,其总量超过了过去10年间植树造林投入总和的2.7倍,其中财政投资额就达74亿。重庆一年种树量达到800万亩,比前10年总和还多129万亩,占全国新造林面积的6%,增速全国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由此达到35%,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重庆市有关部门专家介绍,去年新栽的5亿棵树,涵养的水分达3亿吨,相当于3座中型水库;再过7年,“森林重庆”全面完成2200万亩建设任务,每年可保持水土2300万吨、涵养水源11亿立方米,储量相当于一座总库容在1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这对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旱情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市委书记薄熙来说,“种树永远不会犯错,而且多多益善,肯定符合科学发展观。重庆今年将再造500万亩森林。到建成‘森林重庆’时,重庆森林覆盖率至少要达到45%,长江两岸则要达到50%以上。”

  相关稿件
· 重庆推出1万亿投资计划涉及交通能源等项目 2010-04-06
· 重庆水务上市首日上涨73.35% 2010-03-30
· 重庆公租房不会建成“贫民窟” 2010-03-29
· 重庆拟对高端物业征收特别房产消费税 2010-03-26
· 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开工 201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