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小产品里的大玄机 |
|
|
|
|
|
|
主持人(王小丫):大家好!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我们的系列节目《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今天我们要继续关注中国家电行业的升级转型。提到中国的家电产品,便宜的价格,稳定的质量,一直都是中国家电独到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家电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生产和销售的市场,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家电业却屡屡陷入价格战,产能重复的怪圈,这样一个竞争充分,甚至过度的产业将走上一条怎样升级转变的道路呢?我们又能怎样的期待中国的家电企业在未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呢?今天我们将对此展开评论。
两位评论员是来自,美的集团生活电器事业部的总裁甄少强先生,欢迎您,以及我们的特邀评论员,他是中国家电协会的秘书长徐东生先生,欢迎您。好,那我们今天的这个评论呢,我们要从一个小小的家电电磁炉说起,那么同样还是请您登陆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和腾讯今日话题来发表您的观点和建议,稍候我们会关注到您的留言。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短片。
卢群(记者):我现在所在的是云南省昆明市一个酒店的后厨,那么我手里拿的这个帽子呢,是这儿的厨师每天都会用到的,厨师们告诉我,在过去一天下来这个帽子的边缘就会被油烟熏的都发黑了,但是现在,一天下来帽子还是很干净,而且我还发现了,这儿的厨师炒菜呢,与其他地方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这儿的厨师炒菜呢,他们的炉灶是完全没有火苗的,那这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这家酒店的厨房,我们没有看到传统的煤气灶、柴油灶,这里的小炒灶、大锅灶、汤炉全都采用了电磁炉灶,正在炒菜的陈师傅是个工作了20多年的老厨师,一年前来到这家酒店担任厨师长的工作。
陈建平(厨师):以前我们炒菜的时候,一天下来,衣服全部都湿透了,等汗水干了以后,身上会产生汗盐,现在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在传统的厨房中,炒菜时高高燃起的火苗和厨师掂勺的动作相映成趣,但是火爆场面的背后却有着噪音大,油烟密布,安全不能保证的弊端,美的正是从厨房的这种现状中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商用电磁灶市场,利用独创的大功率加热智能控制技术,对家用电磁炉进行技术升级,研发出了环保节能的电磁灶具。这个正随着厨师烹饪而不停闪动的指示灯,显示了电磁灶火力的大小和热量的使用情况,当锅底离开炉灶的时候,指示灯熄灭,使用的热量在瞬间低到最小,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浪费,这样的厨房革命对于餐厅来说,成本是不是很高呢?
戚永华(昆明华怡商务酒店总经理):柴油灶1小时基本的成本是在烧7升油大概40多元钱,电灶1小时耗电15个千瓦,满负荷工作12元钱左右,它两个的差价节能75%左右。
一直以来,作为旅游城市的昆明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美的商用电磁灶的新技术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目前,在昆明很多餐馆都进行了这样的厨房变革,从普通人家用的电磁炉到酒店、餐厅、单位食堂的电磁炉灶,美的发现了一条从民用到商用的财富之路,根据评估,商用电磁炉三至五年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上千亿元。
主持人:其实我看到这个电磁炉,我觉得蛮新颖的,在这么大的一个生产线,就是你们的产品也是非常齐全的这么一个大的企业当中,为什么你的思路会从一个小小的电磁炉开始呢?
甄少强(美的集团圣火电器事业部总裁):实际上我们做电磁炉已经有10几年了,但是初期电磁炉中国的使用,只是局限在打火锅,烧水,但是我们认为电磁炉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它是一个非常节能、环保,没有明火,安全,我们就想这个产品不应该只是打火锅,不应该只是烧开水,那么这个的话我们首先是从国外取得了突破,我们的产品出口到了欧洲,出口到了日本,但是在开发国内市场的时候,我们在民用这一块就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就是消费者在明火方面,这个消费习惯很难转变。
主持人:对。
甄少强:但是我们在商用这块,通过我们的市场走访,我们发现了商机,我们在对厨师,在对饭店,介绍这个产品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产品非常好,非常渴求有这种产品。所以我们认为这块首先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商机,那么我们把在国内市场要转变,要重点放在这些在商务上面,但是这个实现,不是那么容易。首先我们是在实验室里面我们的工程师凭自己的想象开发了我们的产品,我们送到餐厅里面去给他们试用。
主持人:试用。
甄少强:结果被别人退回来了,我们免费给他们,他们都不用,为什么?我们后来就去实地去观察,发现厨房里的餐厅商业的使用环境,跟我们想象的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我们是按纽来操作,但是厨师很忙两个手基本上都被占住了,他没有手去操作,空不下来手去操作,他的操作是用脚来操作的,所以我们的产品完全就是不适用。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一点一点地改进,那么也克服了很大的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商用他需要很大的功率,那么我们的家用,我们的功率可能2千瓦就够了,商用它要10几千瓦,需要火力非常猛,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技术难点的突破,另外的话中式的,为什么我们是在西方容易突破。
主持人:烹饪的方式不太一样。
甄少强:因为西方的这种烹饪方式跟中国差别很大,中式的厨房他需要掂锅,那么火力要大,要小,要操控自如,这里的话那么我们在这种无火的状态下,如何胜过有火,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另外的话,商用的厨房使用环境非常恶劣,水,那么这个灰尘,比如说这个厨师很忙,效率很高,那么他这个使用非常粗糙,那么很多东西在用家用的这种思维去做商用,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主持人:当然这个研发的过程当中肯定是遇到过很多困难,克服困难之后也会有很多的欣喜。
甄少强:对。
主持人:但是你们从一个小小的电磁炉,能够找到一个近千亿元这样一个大的市场,可能这个思路还是挺值得大家来研究的。
甄少强:对。这个我们认为主要就是要发现商机,善于发现商机,敢于投入,但是更要坚持。
主持人:坚持。
甄少强:我们这个产品从投入到结果,到现在初步的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得到了厨师的欢迎,我们用了5年的耕耘,这里面我们投入很多。我们有一个接近一百人的一个团队,5年的付出,那么现在才会看到我们短片里面得到厨师的认可。
主持人:那秘书长您从一个协会的角度,整个来看的话,整个中国的家电行业在进行着一种怎样的转变呢?
徐东生(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确实从短片中,我欣喜看到我们企业正在发展转变,转变,大家看到的就是产品,我们把产品提高竞争力,作为我们的前进的方向,大家看到大功率冰箱、大功率洗衣机,档次非常高,非常时尚,也很节能。这里我还有一个例子,以前我们是空调、热水器,这个采暖,都是分开独立的,现在我们有统一一套热泵型空调系统,又可以制冷,又可以提供热水,在冬天还可以采暖,舒适性、环保性、节能性非常好,另外一个思路是从横向看,为我们产品寻找新的市场,美的电磁炉原来是做家用的,一直到千家万户,但是他们通过研究去找用户需求,找一个很大的商用市场,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主持人:其实看得出来,整个产品的换代升级,都有一个更加环保,而且功能更加实用对吧。
徐东生:嗯。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家电,可以说是我们家家户户都在用的,特别是一些小家电,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样一些感受。
“咆哮的蚂蚁”,这位朋友他说“中国家电已经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这就为中国家电业做强,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加大自有知识产权的研发力度,提高销售环节和稍候服务的管理水平,做加强企业与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配合,做好人才剃度管理。依托中国强大的市场,相信会走出更多的世界品牌。”
当我们在习惯于看到中国的家电行业都在彼此忙于打价格战,在数量上竞争的时候,那么对于这个产品技术含量的一个更新,这确实是让大家眼前一亮,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的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卢群:一到美的,我就听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个人收入方面,许多家电企业的销售人员都羡慕美的公司的销售人员,而美的公司的销售人员羡慕的是自己公司的技术人员,而这其中他们最羡慕的是一个叫毛宏建的人,因为他仅仅在去年的科技创新当中就拿到了60万元的奖金。
毛宏建,美的电磁炉公司电控专家,2003年来到美的,7年来一直在做电器感应加热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工作,商用电磁灶具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他组织研发生产的。
毛宏健(美的电磁炉公司电控专家):拿到这个奖非常高兴,但更多的是一种意外,我并没有想到我到美的才7年的时间就能拿到这样一个奖励。
卢群:我手里拿的这个名单呢是去年美的集团对于电磁炉研发团队这样一个奖励名单,我们可以从名单上看到,除了毛宏建之外呢,其他还有十几位同事也同样获得了从一万元到十万元不等的奖金,那么而且我在我身后的这个员工福利政策当中可以看到,凡是在美的工作满一年的科技人员就可以在购房、购车等许多方面获得许多福利补贴,其实在美的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重视科技人员,鼓励科技创新的机制。
从1996年开始,美的每年9月都要举办“科技月活动”,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总奖金从1996年的87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0万元,越来越多像毛宏建一样的科技人员获得了认同和奖励。
黄建(美的日用家电集团首席执行官):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更多的还是靠人口红利,靠劳动力的价格优惠,生产要素价格的廉价,培育出中国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但是在未来的竞争中,中国企业更多还是要靠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去提升竞争力。
激励制度推动了美的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热情,2009年美的共完成新产品开发920项,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转化率达到95%以上,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5%,对利税总额的贡献率达到73.1%。
黄建:2000年,美的集团的销售规模只有100亿。2009年的时候,美的集团的销售规模,已经接近了1000亿,其中的增长,很大部分是来自产业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
主持人:甄总我注意到,就是给这个科技人员奖励,美的它这个力度还是挺大的,从最初的80多万,到现在已经是1000多万了,我大概算了一下是涨了将近是差不多是15倍,那你们这个投入产出的比例,是不是意味着你从80多万到了1000多万,那你现在你得到的这些收益,是不是也是15倍甚至是更多的这种收益呢?
甄少强:那我想肯定得到的会更多。 主持人:更多。
甄少强:美的为什么这样投入搞技术?实际上开始主要是市场的压力。因为大家看到中国的家电业规模已经非常大了,那么我们,比如说我们的很多产品,电饭煲、电磁炉、电风扇、饮水机、电压力锅,我们从数量上说已经是全球第一了。但是现在也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战,比如说原材料的升价,劳动力成本的继续上升,那么中国原来的赖以竞争的优势,成本优势,逐渐地在丧失,并且这个丧失的速度我们预测会继续加快,所以这块我们必须要进行改变,那么这个改变从什么地方改变?我们就是要技术的投入,所以美的最初的投入主要是市场的压力所产生的。
主持人:那也就是你们现在加大这个投入,是尝到了这个投入的甜头了?
甄少强:对,通过这种加大投入以后,那么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那么使这种投入就更加地主动,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比如说我们在尝到甜头方面可以举一个我们电压力锅方面的案例,大家知道我们原来家庭里头,每一个家庭里面用的高压锅,它是一个非常节能的产品,非常好用,煮食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很多消费者都对高压锅都有一种惧怕的情形,"呲呲"的冒气,媒体上经常会有说这个爆炸了,不安全,烫伤人,这么一些负面的报道,那么的确这个产品虽然好,但是,是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通过技术投入研发,那么改变了这种状况,我们发明了电压力锅,那么通过电来控制,使这个压力锅变成了一种自我控制的闭环控制的这么一种容器,那么它解决了安全问题,永远不会爆炸,从结构上来说杜绝了爆炸,并且实现了无人看管的自动烹饪,所以我们开创了一个百亿级的一个市场。
主持人:那秘书长,您从这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新技术的这种给家电产品注入的新动力是在什么地方呢?
徐东生:以前我们动力是规模,劳动力、投入资本,但是以后我们的动力来自哪儿呢?唯有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家电升级的必然之路,所以没有创新,就没有家电的未来,怎么创新呢?从我们行业角度讲,就要引导方向,通过标准,指导意见等等方式,引导企业向这个方向发展,另外还要通过一些技术援助、公共宣传、培训给企业实际帮助。咱们举个比较,以前的例子,我们电冰箱,以前电冰箱一天消耗电量大概是一度半左右,近几年我们通过这种标准提升,通过标准制度的引导,通过技术援助,现在冰箱耗电量大概平均在0.4度左右,应该说这种节电量是非常显著的,行业的发展氛围非常好,走到了一个以节能环保为主线的发展之路。
主持人:也就是是这个协会从一个行业的角度来说给出一个标准,更环保,更有技术含量的标准。
徐东生:对。
主持人:也确实是这样,我前段时间去买冰箱,然后他就老给我推荐那个耗电量特别大的,一天要一度多的那个冰箱,我说你为什么老给我推荐这个呢,他说跟你说句实在话,我们得把这个先卖出去,以后厂家都不生产了,他不能有存货。
徐东生:对了,因为我们现在更节能了。 主持人:对。
徐东生:他有自己压力,他要清除库存产品,但是确实我们产品有更新换代,有新产品出来。
主持人:尽管他卖给我这个冰箱有点耗电,这点不好。 徐东生:对。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这个趋势确实是可喜可贺的。 徐东生:非常明显。
主持人:那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家电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从比拼价格到比拼技术,中国的家电行业可以说是已经走上了一条转型升级的道路,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鼓励员工创新,打造绿色节能家电,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家电业如何寻求新突破?《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我们今天关注的是中国家电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那么对此媒体也是有很多的评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如何在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时代有所作为?这是家电业面临的新机遇。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就锁定了低碳经济,对此《广州日报》发表文章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一箭多雕”,一、可以规避发达国家对能源的封锁;二、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三、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四、还可以降低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而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电行业在低碳问题上,更是备受瞩目。《南方日报》发表,2010年,家电业大有可为,文章说:站在2010年新的起点上,家电业应该没有太多的包袱,政策方面,家电下乡政策仍将继续执行,而且刺激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经济环境方面,外围市场经济回暖迹象日趋凸显,内需拉动效果日益突出。2010年,家电业还有什么理由不更加奋发有为?
《华西都市报》发表文章说,低碳、节能、环保是家电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要素。节能技术目前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家电业进军国外市场的重要壁垒之一,国内家电企业要想充分参与全球化竞争,就必须跟上国际潮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人民网文章指出:对于家电这一以生产环节为主导的行业,低碳经济意味着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目前也有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把节能、低碳作为未来企业技术突破的企业战略,才能在竞争中拥有长久的发展。
主持人:当然我们刚才谈论到的很多都是非常欣喜的,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个中国家电它还是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彼此竞争是靠打价格战,对于这个技术含量也不是特别大的一个优势,而且在打价格战的时候,拼命的去降低这个成本,最后这个企业的利润已经非常非常薄了,这个企业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这是一个中国家电行业的怪圈。那么在升级的过程当中,怎样完完全全地彻底地跳出这个怪圈,有没有什么好的思路?
甄少强:我觉得家电产业的升级,首先要从产品升级开始,那么产品升级又必须是从观念和思维上进行转变。
主持人:对。
甄少强:那么我们原来的思维是什么思维呢?是一种规模,比谁的规模大,比谁的价格更低,我们是一种同质化的思维,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我们这个观念必须要向差异化思维进行转变,只有这种思维的转变,才能带来我们一些行动的变化。那么具体家电业来说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应该是要注重向节能、环保、时尚、便利方面进行转变,当然这种转变的话,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市场的这种技术投入,以技术为先导,以人才为本,进行转变,并且应在每一个企业里面只要营造了这种创新的文化氛围,一种激励机制的配套,我相信这种转变,中国的家电业的转变一定是指日可待的。
徐东生:应该说家电行业的这些企业家,应该已经认识到需要转变,不能再靠以前的那种价格战来促进行业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道路,才能求得企业的常青。道路我觉得有很多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公司也可以走产品平衡的道路,产品质量附加值,从抵挡做到高档,也可以以前是做外销的,目前我可以内外并举,我们的家电行业在国际上需要品牌,以代工为主,我们可以做自主品牌,也可以走;另外我们要把企业粗放的管理到转为精细化的管理;那么企业也可以从单纯制造向制造以服务并举,因为目前国际上有些企业在转型,正在放弃生产,而只做品牌,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像耐克,我们行业中有些例子,另外可以在通过整合资源,实际上横向和纵向发展,有公司目前从整机,它延伸到上游做部件,也能做到世界最大的规模,最好的水平,也可以通过这种横向,像以前我们做家用的,我们可以扩到商用,这些道路应该说要企业自己选择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这样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发展。
主持人:对于这个管理者来说,这个转型升级是一个管理的话题,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是需要在管理,在升级转型之后,他们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这是最重要的?
徐东生:对。没错。
主持人:好,现在我们就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的朋友有什么建议。“集结号”,他已经开始吹响了,他说“家电行业的高度竞争正好说明我们的技术含量太低,没有核心的东西就永远是寄人篱下,这里面有企业自身的努力,也有政府、产业、金融、税收、健康的市场环境等等综合政策的支持,扶优淘劣,尤其是要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是高风险的,这种风险应该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要想有长久的竞争力,就要首先建立好的制度,否则即使有竞争力也会是昙花一现。”确实是这样,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好,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他有什么样的建议。
邴旭卫(中国家电研究院院长):一个是围绕着节能;第二个就是环保,包括绿色设计,包括回收,节能、减排、降耗,围绕这些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从网络这方面发展,如何使电器更加网络化、智能化;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围绕着新能源,将来新能源带来的电器一些新的变化,这是这几个方向上,都可能对我们将来的产业升级、转型,带来影响。要做到这些,一方面要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包括新材料、新工艺上,不断提高它的产品品质,第二层面要去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基于三网合一,基于物联网,下一代新的电器到底什么样,可能很多方面也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沈志渔(中国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一个是加快家电产业结构的优化,要重点支持重点家电产品的关键零部件生产线的升级改造;第二要加大家电企业的研发力度,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开发,要加快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支持企业打造完整的家电生产产业链;再一个是要推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鼓励家电企业整合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主持人:都说这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现在也是比较欣喜的,就是看到这个中国家电已经在走上了一条转型升级的道路了,那么接下来走了第一步之后,第二步、第三步应该怎么走?
甄少强:我觉得家电业升级转型之路的话,对于企业来说,应该首先是从思想上的转变,那么思想上转变以后,那么要做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入手,逐步地一步一步地推动,当然这个过程我们认为是非常艰难的。那么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最重要的我们认为是要坚持。
主持人:坚持,对。秘书长您认为呢?
徐东生:同意甄总的,应该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要有,其次要创新制度,但是我想第一步是你把你的产品做好,产品,以前我们是有,现在要人夸大拇哥,说产品好,这样我们就走出来,应该说走出第一步了。
主持人:首先立足自己的本土,让自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