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行18日下午落下帷幕。中美双方回顾了两国的历史,同时也对未来定位进行了展望。“三十而立”的中美关系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战略内涵更加丰富
在奥巴马访华前,媒体就在热议中美关系的战略定位问题。美国高官在不同场合先后发表讲话,呼吁美中两国相互提供“战略保障”。虽然,这次奥巴马并没有具体阐述美方“战略保障”的含义,但是“战略互信”却被提升到一个重要高度。
胡锦涛主席关于推进中美关系的五点主张中,第一点就是“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而在《中美联合声明》中,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放在了全文的第二部分。“之所以将战略互信提到如此高度,是因为中美意识到如果没有战略互信,要进一步深化双方关系就比较困难。”复旦大学美研中心潘锐教授说。
中国与美国在相互依存的时代,双方利益相互交错、彼此渗透。在这种情况下,缺乏互信不仅有损合作,而且还可能因为误读而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认为,“战略互信”主要体现在外长年度互访机制化、保持和加强两军交往以及进行人权对话等三方面。“过去两军交流经常会因售武、监听等风波而中断,这次声明却就军方高层互访以及提高两军交往级别和频率取得共识,说明中美军事互信在增强,也表达了双方要将安全领域的合作趋势延续下去的意愿,而在人权领域达成的共识将与军事互信一起构成两道防火墙,保证中美关系平稳发展。”
新定位显示新特点
事实上,中美元首不仅提出建立战略互信,而且给出了具体的落实点,那就是: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与之前“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相比,这次的新定位体现了双方务实的精神,即双方在享有共同利益的同时,也要共同应对挑战。“由于双方如今共同面临着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合作等更多具体问题,因此这次中美对双方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定位,这是对之前确立的‘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充实与丰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嵎生说。
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作为首位在首个任期第一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次访华不仅表现了其本人对美中关系重要性的理解,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交往“能级”的变化。
回顾之前中美元首的互访,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建交后的前20年,中美元首的互访基本上是在双方关系出现摩擦的背景下进行的。比如1995年李登辉访美让中美关系一度跌入“谷底”。1997年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中美元首的成功互访,为两国关系的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后,中美元首的互访更为机制化,双方话题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这不仅反映了双方合作领域的扩大,也反映了中美共同利益汇合点有了新的拓宽。
中美建交3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力的增长也对中美双边互动产生了影响。“现在的中美关系相互依赖以及平衡性都在加强。”潘锐说,以往在中美交往中,中国更多是一种被动式反应,但随着中国在全球地位的上升,双方关系在原有基础上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
应该看到,在奥巴马访华前,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国内有着各种意见,媒体也常常抱着一种矛盾的心理。日前,《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奥巴马需要北京在一系列极其重大、极度困难的问题上的帮助。但同时,《纽约时报》也给总统支招,建议其通过某种途径巧妙“提醒”中国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
但是,奥巴马在这次访问中,采取了更谦逊的态度,明确表示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并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可见,这已经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调。“大多数媒体对奥巴马访华还是给予积极务实的评价,承认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期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毕竟整个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国际关系向平等、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发现已无法再对别国挥舞指挥棒。”王嵎生说。
分歧仍需共同解决
中美元首在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和以往声明的原则性、抽象性相比,这次更注重细节,也更有实质的突破。“如果说以前的声明是一棵圣诞树,现在就是圣诞树上的点缀。”孙哲这样比喻道。他举例说,在人文交流方面,美方将启动一个鼓励更多美国人来华留学的新倡议,“4年间派10万人来华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无论对美国还是中美关系,带来的很可能是40年的深远影响。”又比如,在能源合作上,这次中美双方也达成了具体的协议,决定投资1.5亿美元建设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大大超出了原先计划的15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清洁能源为突破口来引领中美经济关系的新模式,开拓经济交往新领域,并且承诺共同研究、共同开发,这有利于巩固两国的经贸关系。”孙哲说。
王嵎生表示,对中国的核心利益以及重大关切问题上,美方的表态有进步也更积极。比如台湾问题,“双方均不支持任何势力破坏这一原则的任何行动。双方一致认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
不过,专家也同时指出,中美之间要真正建立战略互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美双方在贸易、人民币汇率、美元地位、减排等议题上仍存摩擦和异议。
事实上,对“伙伴”的理解,中美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往往以利益取向为重,中国则以情感取向为重,这也导致两国对“伙伴关系”的理解有所不同。“对中国来说,仍然应充分认识到未来中美关系的艰巨性,存在于双边关系之中的挑战其实还是很多也很复杂的。”孙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