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安:价值守望是《今日观察》永远的坚持
    2009-11-03        来源:经济参考网

    今天下午我们一直都在做《今日观察》的自我体检,非常感谢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以及来自其他院校的各位专家和学者,用这样非常专业的研究跟我们一块度过栏目的一周年。我有三方面的感受。
    首先我念一条手机短信,短信是:“北京地铁四号线将于近日运营,它将成为涵盖北京教育资源、产业资源连接交通枢纽及著名商业圈的南北主干线,也将带动沿线周边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条非常普通的短信,我却一直把它存在手机里。为什么呢?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怎么来做新闻评论的问题。刚才我念的这条短信是新闻还是评论?我觉得可能专家们都有各自的界定,我看到这条短信的时候就想到《今日观察》,我特别担心它成为这样形式的新闻。四号线将于今日开通,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最本质的事实,四号线究竟是从哪里到哪儿?它将带动什么?我想《今日观察》决不能忘记评论是事实本身的这样一个道理,否则就与这条短信一样了。我认为我们的评论员要是急于用表态式的发言方式进行评论的话,我们不如不做这样的评论节目。
    《今日观察》栏目开播这一年的探索应该说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我们却坚持下来了,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很难下这个结论,电视新闻评论就是《今日观察》这样的模式,但是我们仍旧坚持不懈的寻找。
    第二,创办栏目之初,许多当时参与策划的传播学界里的教授都认为栏目这句“多元达成和谐”的理念非常好。
    栏目现在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段,用手机、网上留言、场外观众等形式来进行“多元达成和谐”的表达。但是正如刚才李良荣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信息通道的多元”是不是就等于“观点的多元”?这也是这个栏目天天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有那么多的声音,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多元的传播吗?实现多元的传播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怎么样才能真正的践行我们栏目的诺言呢?
    最后说价值守望。价值守望,到底守望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这其实也是一个每天都在拷问我们的问题。譬如说昨天的节目,成都市取消奥数一事,我们的评论员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那我就在想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资源真正均匀呢?哪个城市能够做到?做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现实环境又是什么呢?哈佛大学的教育资源能够公平的分配给其他大学吗?也许我这个观点有强词夺理之嫌,但是我在想“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个人云亦云的环境?”我们现在面临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教改到底改什么?是改招生,招收学生的方式吗?是从幼儿园教育改革开始吗?不知道。是文理分科吗?诸如此类的价值拷问,我觉得天天都在。
    我想教改本身,可能还是在于教什么东西,并不是在于把学生怎么招上来。现在媒体一谈到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就流露一种不该有的脂粉气,我们孩子只要书包稍重一点,课业负担稍重一些,他只要没有玩的时间,媒体就开始口诛笔伐,说教育出了问题,应该减负。我同意减负,但是大师是怎么练就出来了,那是在过去的戒尺之下练就出来的,我不希望回到那个时代,但是我也不希望中国孩子成为扛不起中国传统文化的软骨头的一代。这是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经常说国际视野,有些媒体报道对中国确实有一个误导,以为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孩子们天天都在玩,从小一直可以玩到大学,进了大学更是玩,美国式的教育不比我们高考的严酷性要差多少,这是事实。
    媒体每天都在向社会传送价值,但我们要把什么样的价值给社会?这是一个言论节目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不知道我们做到了没有,但是我们必须每天都要拷问自己。
    最后感谢开播一年来,所有支持栏目的各界专家学者!感谢我的同事们一年来的付出!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副总监)

  相关稿件
· 李良荣:今日观察 洞察世界 2009-11-03
· 李希光:从《今日观察》看新闻人才的培养 2009-11-03
· 胡智锋:多维度观察《今日观察》 2009-11-03
· 张铭清:寄语《今日观察》 2009-11-03
· 刘卫东:解析央视《今日观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