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从《今日观察》看新闻人才的培养
    2009-11-03        来源:经济参考网

    首先对《今日观察》开播一周年表示热烈祝贺。
    今天现场我看到了《今日观察》的工作手册,在手册的开始,它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谁?”守则里做了回答,其中有两个答案是一个我们是指我是一个叙事者,还有一个回答我是一名新闻记者。
    那么作为叙事者它的意义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准确清晰的事实,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可读的可视的故事。今天的一个好记者,一个伟大的记者,他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也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一种终生的奉献。这种人存在不存在,我接触的人中确实有。
    我就讲最近我见到的四位记者。今年国庆期间我去了一趟纽约和华盛顿。去看两个老朋友,这两个老朋友住在纽约的郊区,我要看的朋友是一位美国记者。他跟我说你们就放心的来不要怕找不到我的家,天黑了也没关系,我安排两辆车到火车站接你们去, 7点多到他家吃晚饭。到了纽约果然看到火车站有两辆车,一辆车是他自己开的,一辆是他的太太开的,我的这位朋友已经88岁了,他的太太82岁了。一人开着一辆车来接我们,那不说身体,至少这个眼神开车还是让大家担心的。
    我为什么要提这个事,就是我们《今日观察》这个手册上讲的记者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提问到老,记录到老,写作到老,或者是报道到老。我问朋友身体怎么这么好,两口子都快90岁的人,他非常谦虚,他说主要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的确确是这样的。
    我这位朋友的夫人,那个82岁的老太太,在陪同我们游览的时候,身上背着两个照相机,还拿着一个傻瓜相机,抓拍用的,跟着我们拍照,这是在中国不可想象的。这里面我想顺便讲一下,他的太太是本科毕业,但是在美国获得了大概13个博士学位,都是名义博士。我再讲一两个小细节。
    他的夫人也是名记者,我们中国最引以自豪的是兵马俑,第一个报告兵马俑就是就是他的夫人。大家都记得1971年,在学新闻史的时候肯定会知道这么一段史实。1971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毛泽东发表一个长篇一个讲话,这样一个讲话之后,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也慢慢开始结束,完了之后中美关系缓和。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在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斯诺的时候,同时引见了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我这个美国朋友的太太,那时候还是年轻的,然后就是她的父亲,加拿大驻中国大使。晚上周总理宴请了这位大使和她的女儿,在这次宴请休息间隙,周总理坐在沙发上和郎宁大使非常放松的谈,大使的女儿,就围着周总理前前后后拍了几十张照片,其中一张周总理看着非常放松,脸上流露出非常亲切的微笑,文革期间周总理难得用一种非常真实、开心的微笑,这张照片最后成为周总理的遗像。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出现这样的记者。
    活了一辈子当一辈子记者,记者不就是在天天学习吗?
    讨论新闻两个意义,一种意义新闻界的未来,另一层意义新闻学的未来,当然包括新闻教育的未来,大家有一个意见,现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便捷,加快了信息传播,但是咱们讲是不是把我们进入一种傻瓜文化,那么我们将来还会不会再出现那些影响社会进程的伟大的记者?
    最后我讲一下,今天的新闻人才,怎么培养?日前中国的新闻教育模式,基本上就是1+1+1=1,本科新闻学院或者传播学院,再加上硕士新闻传播学,再加上博士新闻传播学,最后还是新闻传播学,而这一点在国际上是行不通的。当前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什么样?国际上要么本科学语言,再加上一个研究新闻学,更多是本科可能是学物理或者学经济等其它学科。本科学新闻,而研究生学医学或者学机械,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毕竟新闻学门槛是很低的这点大家都很清楚。能不能变成1+1+1=3,本着这个理念我们清华大学三年前做出一个实验,创建了第一个全球财经新闻专业硕士专业,就是为我们财经频道服务的。三年来招生非常好,每年招60个人,30个国际学生,国际学生都是西方学生,到中国来拿新闻学的硕士学位,另外30个学生是中国学生,通过考研进来的,要求什么呢,要求本科,不要学新闻,本科就是学英语就行,研究生学新闻,全是英语教学,学新闻还不够,同时一半学时是学经济学、会计学,变成1+1+1=3。与此同时我们在做各种游说和公关活动,从教育部到中宣部,当时原来我们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是陈曦,陈曦去了就想推广这个模式,经过高层领导和中宣部的联系,今年就决定了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下文决定,清华、人大、北广、复旦、北外等,共五所大学作为国际新闻硕士的培养基地,清华新闻学研究生入学的门槛就是本科必须是英语专业,然后加三年新闻专业学习,新闻专业课可以有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财经新闻等等。
    最后再讲一点,到底这样一个改革,能不能被国际上接受。因为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邀请美国新闻教育评估委员会,到清华大学进行新闻评估,一般人不愿意做这件事情,这挺麻烦如果评估不好挺丢人,可以讲这是在亚洲第一个新闻院校,就是邀请美国新闻教育评估员评估,评估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这个全球财经新闻可以讲如果现在评估肯定是通不过项目评估。现在问题就是本科,本科清华大学新闻学是全国最好的,但在专业设置上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本科的新闻学,包括传播学的课程,不能超过了30%,要求新闻学和传播学课程加在一块不能超过30%,不管是什么传播学原理研究方法,新闻写作,还是电视摄影,摄像,整个加一块不能超过30%。剩下70%的课程是什么?是人文、自然、科学、环境、工业产业、国际关系、国际政策这样一些东西,不能少于70%。再一个问题难以改变就是兼职教师,国际标准要求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师,来自业内比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兼职教师不能少于30%,目的是通过这些业内兼职教师输入一些新的技能和知识。但这一点我想从全国来讲,估计10%都不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相关稿件
· 胡智锋:多维度观察《今日观察》 2009-11-03
· 张铭清:寄语《今日观察》 2009-11-03
· 刘卫东:解析央视《今日观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11-03
· 通胀预期下如何念好“理财经” 2009-10-28
· 郭振玺:央视财经频道改版见成效广告投放大增 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