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今日观察》创办一周年,也是金融危机一周年,我不知道《今日观察》创办的时候,是不是意识到马上就有金融风暴出现,如果没意识到那就是有先见之明。2008年7月24日开始筹备,金融风暴是9月底,那么去年10月27日开播,我觉得时间非常的契合。就是说金融风暴一周年的时候,来纪念《今日观察》一周年,实际上以这种研讨会的形式,有它非常的现实意义。对经济我是外行,我以一个老的新闻工作者,对《今日观察》谈一下看法,作为引玉之砖。
可以说当下我们受众没有不关心经济的,那么广大的老百姓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的关注可以说不是很关心。现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特别是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广大的老百姓对于经济的关注是空前的,所以说央视这样一个强势的媒体,《今日观察》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觉得确实有非常好的天时地利人和这样一个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的重要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各类媒体要被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充分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热情鼓励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
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媒体非常重要的职业道德,从电视节目来说,社会责任感应该贯穿着从选题、制作和播出服务整个过程,因为经济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更应提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从新闻理论上来说,它是一个新闻贴近性的需要,那么从宣传效果来说,它是体现针对性的要求,只有针对受众的心理状况,情感所需,利益诉求,热点所在进行评说,方能达到预期目的。从宣传的方式和方法而言,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是受众喜闻乐见的需要,三贴近产生一个力,才会使新闻更加被公众广泛的接受,才会受到社会广泛的尊重,也就提高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作为社会一个公信的媒体,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人民,这一系列建设的成果也应该由人民来共同分享。所以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会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实行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方面应该承担起责无旁贷的义务。随着现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村里,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国。所以双向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来实现的。比如美国消费者的支出,并非仅仅是美国的事,它是判断中国出口一个可靠的指标,而我们中国出口的指标,又和我们中国的股市密切相关。我们去年宣布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仅大大刺激了中国的股市,也提振了全球的股市,甚至中国向太阳能生产企业提供补贴,带动了海外同类企业的估价大涨。所以央视的《今日观察》栏目应该从全球的眼光,纵论天下经济大事。
观察顾名思义,观就是看,察就是细察,孟子讲:“明对察秋毫”。公众对《今日观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观察应该还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计划,二是有目的,有效的观察应该做出周详的观察计划,要求观察者对要观察的内容必须具备知识,和对观察的事务有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希望《今日观察》能够确确实实的按照观察本身的含义来做好这个节目。我想我们今天请学界的、新闻界的、经济界的各方面人士,广泛的征求意见,是提高节目质量必要的条件。最近我们发现央视改版步子不小,而且广大受众都深切的感受到,其实不管央视还是其他媒体改革的步子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有大小的区别而已。像《今日观察》这样的栏目,在网络社会语境下的价值多样化的情况下,通过网友、评论员和大众媒体多个观点,整合观点的市场,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观点,掌握话语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想这个栏目成长到今天的本身就是改革的成功和成果。
当初小平同志谈到推进改革的时候,曾经说示范经济特区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话,说明了改革之难,改革必须付出代价。今天随着改革的深入,情况更加复杂,改革的难度也会更多。小平同志提出杀出一条血路来,这种改革的精神,仍有其必要。希望《今日观察》能够再接再厉,按照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遵循新闻规律,努力使我们的栏目把握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增强引导舆论能力,把《今日观察》真正办成一个有权威、有公信力和有影响力的平台。
《今日观察》虽然是一档经济栏目,但是经济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还可以往深层次,往文化方面去开拓。有人说美国金融风暴之所以发生,跟其文化有关,中国为什么能较早走出危机,也跟中国的文化有关系。所以我们办经济节目不仅仅就经济论经济,应该就事论理,从文化层面开拓节目才能发展更加深入。
(国务院台办海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