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生存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由原子组成的物理世界,一个是由比特组成的数字世界。物理世界中的书店依然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经过精心布置的书架有时还是让读者无法找到他们想要的那本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买书、看书和分享读书心得。数字世界彻底颠覆了物理世界中图书只能放在一处的限制。无限的货架空间和灵活的搜索导航机制提供多元化的找书途径,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给图书贴上标签,决定将它放在哪里。把每一片叶子挂在尽可能多的树枝上,让每个人都可以采摘到,这是《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一书带给我们对数字世界信息组织模式的全新解读。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多种多样,数字时代为这种自然的认知方式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这是一份带有一点“火药味”的知识大餐。透过社会学家的眼睛帮助我们洞悉数字时代的信息组织模式变革,作者在比较分析中旁征博引,谈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主题跨度大,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类思想、A-Z字母排序、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宇宙秩序、植物学家林奈的生物分类学、杜威的十进制分类法、图书卡片目录、元数据等等一系列科学认识和分类活动与当前数字化网络时代的现实来了一次思维的大碰撞。穿插其中的还有作者作为一名出色的社会学家对知识研究的新发展和新思路。书中提出的一系列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比如首先搭建起来的新秩序三层次:安排事物(实体秩序);卡片目录、元数据,关于事物的信息描述(理性秩序);数字内容的无序状态。贯穿全书的对比分析手法运用,作者在一次次“对决”中阐释和强调自身的观点:此处无序胜有序。不妨在这里列举一些,作为有趣的读书线索,比如原子VS.比特、纸本VS.网络、DDC十进制分类法 VS.Amazon嘉年华、树形结构VS.全方位系统、等级树(Taxonomy)VS.一地落叶(Tagging)、百科全书VS. 维基百科、群体智慧VS.权威专家、社会知识VS.个体知识、隐性知识VS.显性知识、精确定义VS.模糊联系、权威期刊VS.开放存取等等。如果你对以上这些主题感兴趣,欢迎加入这场充满乐趣的思想”对决”,因为每个人都是这场秩序变革的主角。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此书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诸如餐具归类、壁柜整理、猜谜游戏这类小事谈起,继而扩展开来,这样的叙述手法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我们从中了解和体会第三秩序下的数字化网络对现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各种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于专业读者来说,尤其是以组织信息和知识为看家本领的图书馆员看到此书后的心情可能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作者通篇尽拿图书馆说事,发起了对图书馆员作为知识掌门人的“挑衅”,图书馆员和分类学者做得那些事情活活成了批判的靶子。虽然读起来可能会比较郁闷,但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值得图书馆员反思在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书中的批判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数字化网络时代更需要信息组织和利用的专业技能。作者以较为客观的眼光看来待图书馆学,挑战杜威十进制分类的同时却又褒奖了阮冈纳赞的分面思想。图书馆员不必过于悲观,应该积极谋求变革与合作,参与到这场数字秩序的革命中去。
对于从事IT技术和互联网服务的人士而言,这无疑是拿来深究和挖掘新方法新思路的绝佳参考,此书梳理了用户认知需求多样与灵活数字支撑的无限可能,其中还列举了当前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前沿探索与商业应用。这些能够帮助那些IT经理人、信息架构师、Web设计师以及怀揣网络创业梦想的实干家们寻找能够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网络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在此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知识树叶”。
作者点明了数字时代杂乱无章的潜在力量,对当前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把握地非常到位,但对传统组织方法价值的摒弃或者说缺乏肯定,这种作法让人觉得似乎有些激进。事物本身并没有变,而是数字世界中的事物信息表现方式比物理实体的信息变现方式更加灵活和丰富了。所谓有序和无序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无序之下总是蕴含着一种或多种结构特征,潜藏在无序之下的有序连接和控制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严谨的传统组织方法需要继承和拓展到第三秩序中去,寻求数字技术和方法的支持与改进,这两者应该是共存、互补、共发展的。
最后,作者对当前数字环境的扫描和深刻解读或许会引发我们一些感触和思考。其实这里的杂乱无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团糟,正如译者将miscellaneous翻译成多姿多彩那样,这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富有意义的组织状态。 不管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但请记住一点,他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预言——世界会变得多姿多彩,越变越美丽。未来的数字世界里,事物会放在任何一个有人想要找到它们的地方,只要我们转动手中的万花筒,就可以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读博士、IAChina发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