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耐看的书。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觉到,你所熟悉的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免费”的种种论调,已经变得庸俗不堪了。
免费不是“生意经”,事关生意本身
按“互联网的7年等于一个世纪”的说法,过去的7年里,从第一波NASDA跌入谷底到现在,互联网业艰难地在“商业模式”的寻求中艰难前行。
在此期间,诞生了以视频分享模式制胜的YouTube,以SNS社区模式见长的FaceBook, 以“微博”立足的Twitter,还有大大小小号称Web2.0
模式的新生代网站。
这些模式的理论依据,多半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比如六度空间理论、结构洞、弱连接等等。
不过,从风险投资者摇头晃脑的神情来看,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依然是个大问题。更不必说,发端自一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演化为全球金融风暴,让“互联网业”这个曾经被誉为“新经济”的象征与“数字财富大亨们驰骋”的疆场,暂时喏喏地清静了一些。眼睛巴望着这股“旧经济的风暴”早日过去,“新经济”的头牌风光早日到来。
其实这么说,还是有点不对劲。
经济之“新”与“旧”,如果就这样黑白对立摆在一起,一点新意也没有,更不能解释当下这种“混搭(Mash
Up)”盛行的状况。
新的经济其实早已和旧的经济缠绕、渗透、扭结在了一起,可以海量下载音乐的iPod,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率先提出云计算的亚马逊的“云”,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Google
2008年8月宣布的Knol,与维基百科相比,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
套用库恩“范式革命”的一个术语“范式(Paradigm)”,我想提的是这么一个问题:这到底是“模式”的问题,还是“范式”的问题?
所谓模式,简单说就是“生意经”,以及“生意经”的念法。所谓范式,就是生意本身。
从这个角度说,视频分享、圈子、博客,其实只不过是生意经的不同念法。用安德森的话说,这个叫“长尾模式”。
2006年被翻译成中文的《长尾理论》,在过去的3年里,几乎成为所有谈论互联网人士的口头禅。言必称长尾。仿佛不沾点长尾就很不时尚一样。
与那本书不同,中信出版社出的这本书《免费》,不是关于模式的,而是关于范式的,即关于生意本身的。
安德森抓住了生意的要害
生意其实只有两种,安德森一下子就抓住了要害:付费的和免费的。这与互联网无关。
“朋友之间不需要金钱”,这是早期资本主义萌发之前,欧洲社会对“生意”的一种态度。虽然那时候有货币,也有简单的生产和贸易,但“经济”这个词语并非与“金钱”绑定得如此紧密。在古希腊语里,“经济”这个词的词源,来自“oikos(房子)”和“nomos(习俗、法律)”。特别中世纪的欧洲,高利贷是罪恶的,受到天主教的极力反对。
1179年拉特朗第三届大公会上,主教将高利贷指为“人神共愤,受教义谴责”,是与基督教慈善之心相悖的“毒瘤”。《古兰经》也说,“真主允许贸易,却绝不允许高利贷”。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之前,生产之果仅仅是食品、日用品等等物品,而非商品。在这种境况下,“生意”除了“谋生”并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之外,其实承载着某种更加重要的品质,即“信誉”。
安德森发现,那种原始和谐的“生意”,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发展起来之后,遭到了根本性的扭转,“生意”成为了“竞争”的重要形态,“金钱成为我们计量得失的工具”。
在“生意”的漫长演变中,“付费”和“免费”的关系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安德森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过去100年来,商人们创意并稔熟的种种手法。比如1895年美国纽约勒罗伊镇的一个木匠,发明“吉露牌果冻女孩”食品后,采用免费赠送“果冻调制指南”以增加销量;比如著名的男士剃须用品生产商金·吉列,采用“送刀架,卖刀片”的模式,迅速成为畅销品等等。
在商业竞争中,作为价格策略的组成部分,“免费”其实从来没有远离现实生活。即便今天,我们也可以从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饭庄、酒店促销活动中看到,“满100送50”、“啤酒免费”、“买一赠一”等眼花缭乱的招法。
但是,这种已经纯熟到至臻的营销手段,在数字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安德森这本书的精髓。
免费:范式革命
如果你用旧经济学中的“免费”概念来解读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你会感到万分困惑。
为什么Google花费大量金钱、人力,开发出来的搜索引擎,可以供人们免费使用?
为何那些成天围剿网上电影、音乐免费下载者的商家,总是疲于奔命、无法奏效?
为何全世界有如此多的志愿者、业余专家,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地为维基百科义务增添新的条目,为开源软件免费贡献时间、精力和智慧?
为何当网络上有人求助的时候,瞬间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网友,以各种方式提供免费的帮助?
所有这些问题,使用工业经济的概念和术语,似乎总是解释不通。
在这本书里,安德森提出了一种说法,他认为20世纪的免费和21世纪的免费将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是“生意经”上的花样翻新,而是彻底的“范式革命”。
20世纪的免费,是建立在“原子经济”上的;而21世纪的免费,则建立在比特经济的基础上。
原子经济本质上是以大规模生产取胜,它遵从的是单一化、标准化、格式化。原子经济崇尚专业主义、精英文化,是权威横行的温床。
比特经济则是多元的、个性的、小众的、扁平的。它崇尚的是主客一体、多元共生并存、贡献的满足和分享和快乐。
用姜奇平的话说,原子经济是“干巴巴的”,而比特经济是“湿乎乎的”。(见《未来是湿的》一书)
安德森花费大量笔墨研究“免费”的根源,可谓找到了用这个词语超越现代经济范式的一把钥匙。在拉丁语、古希腊语、西班牙语和古英语中,“免费”这个词与“自由”同源。这种在现代经济现象中被剔除掉、被仅仅当作“促销手段”的可贵成分,在比特经济里重新回到了人们中间。“免费”决不是“诱饵”或者廉价的附属品,它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形态、新范式,预示着思想和精神的“富足时代的到来”。
不过,把原子经济和比特经济对立起来,绝不是安德森的原意。这里建议读者诸君再把《长尾理论》这本书翻出来,放到一起读一读。原子经济可能更多地聚集在象征工业时代的“巨大的头部”,而比特经济则充满了“狭长的尾部”成为经济现象中新生的、活泼的、巨量的组成部分。
“免费”不再是某种“伎俩”,而是新经济范式的必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