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来了:接受还是抗争?
    2009-10-10    张付国    来源:经济参考网

在人们期待已久的继《长尾理论》后安德森推出的另一部力作中,他探索了“免费”这一“熟悉而又极具神秘性”的概念。如果说前一本书可被视为安德森对市场细分的讨论,那么这本书则试图将关注点集中在低于成本的定价策略方面。

从内容上看,《免费》一书第一部分讲述了免费的历史背景以及他提出的理解基于价格的商业模式的框架。有关他提出的四类“交叉补贴”的讨论非常有趣且为本书提供了很好的框架。

在第二部分,安德森通过将米德定律和摩尔定律相结合详述了一项关键性观察,并从信息“应当是免费的”这一视角对数字时代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运用容易识别的例子(包括三巨头、报纸、图书及其它媒体间的电子邮件大战以及许多其它案例),安德森进行了某些很有见地的评论,从而得出一个有趣的概念——去货币化(这也许会成为本书的一大看点)以及新媒体模式的出现。第8章和第9章进一步深入阐述了这些概念,这也许构成了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后作者对“免费经济”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进行了评估并建立了支持自己在第3部分阐述的“免费经济学”观点的读者群。

从匮乏/充裕角度对垄断和物物交换经济的讨论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通过中国和巴西两国的典型模式(“香奈儿冒牌货”和巴西街头商贩)解读“免费世界”这一视角同样很有趣,尽管有些肤浅。似乎安德森想要对“免费”这一概念进行先发制人的防御,最后两张实际上列出了有关免费前提的一系列问题(或者说“疑虑”)。附录列出了“充裕思维的十大原则”并阐述了如何创建“免费增值”商业模式的技巧以及建立在书中提到的概念基础上的许多(最为人熟悉)的企业。

《免费:商业的未来》在英文版还未正式出版之前,就已经未“预”先“热”了,争论之声不断,其中也不乏批判之言。

畅销书《引爆流行》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09613发表在《纽约客》上的《免费》书评中就指出,很多企业都收取高额的信息费。这显然与安德森的新经济法则相背离——从付费有线电视频道、iTUnes 软件到《华尔街日报》不一而足,在做出上述评论时他并没有抓住关键之处。

实际上,安德森以极其详尽的分析对所有这一切进行了讨论。而像iTunes 这样的电子产品更强化了安德森的论断,即各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创造或发现市场中存在的匮乏和需求。安德森并没有说你无法在新型免费信息经济中赚钱——恰恰相反。正因此你将主要凭借人们正在使用的信息赚钱,除非你将目标客户确定为不情愿掏腰包的群体。这全在于“灰色”的其它各种因素。
    
这儿真正的问题不是安德森是错的;他并没有错。真正的问题恰恰在于安德森是对的。免费正在创造大量使互联网业务陷入混乱的市场类型。接触信息经济的任何市场很快都被改变了模样(通常是消除其资金基础)。因看到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而对安德森进行严厉批判其实只是找了个“替罪羊”而已。

我们此刻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规模庞大的市场可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的环境中创建我们想要的信息经济——这使得雇佣我们所需专业人才的经济模式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安德森并没有为这些问题给出答案——但他坚信免费信息经济的力量有能力最终使能干的企业家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从中赢利。

克里斯·安德森确实在描述这一现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各大论坛和博客圈里已经出现了某些有关本书大量剽窃其他作品以及各种网路数据和博客条目的纷纷议论。显然批评自有其道理(在正文中你可以看到长篇引述)。

就我个人而言,考虑到安德森通过分析推理表达的深刻见解,这一切听起来都像在吹毛求疵,都是一种“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自负做法。克里斯·安德森正处在风口浪尖上。他并不是独自一人面对质疑和挑衅。他所有的观点都算不上新颖——但这一特别的论点和视角绝对堪称新意十足。

但还有一点不足,尽管《免费》一书的框架清晰且观点颇有见地,但这本书真正的目标读者是谁并不清楚。有时,它读起来就像《连线》杂志的一篇好文章(以技术爱好者为目标读者),而有时候又好像在读《企业家》杂志一篇充满悬念的文章(以初入商界搜寻商情的新手为目标读者)。但从整体上看,商业人士读一读这本书,都会有很好的助益。

  相关稿件
· 当当网经管类图书周排行榜[09-28] 2009-09-28
· [书摘]“十八罗汉”创业 2009-09-28
· 中信推出买《免费》就送三本畅销书活动 2009-09-27
· 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征求意见稿) 2009-09-21
· [书评]未来,属于成千上万的创业者 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