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强势推动“绿色崛起”
    2009-10-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秀美梅江河畔的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
 
  世界客都梅州,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经济崛起为核心,现阶段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以建设广东的“三名城一基地”(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为目标定位。这一举措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海内外的充分认同。
  200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梅视察时一锤定音:“绿色崛起是一条探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无疑是一条方向正确的道路”。他还希望梅州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崛起之路,勇敢地担负起广东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2008年梅州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2%和10.1%,双双超过广东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出口和财政收入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绿色崛起”正以强大的动力,推动梅州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山区发展新路。

  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

  “绿色崛起”的核心是经济的崛起。作为山区和经济后发地区,要取得经济的突破,必须寻求一种符合本地实际且快速、持续的发展路径。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梅州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举措。
  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之后,梅州市抓住机遇,在已建有一个省级产业转移园的基础上,又与广州市签订了共建产业转移园协议,并成功获得广东省财政5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很快在47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内建起首期4.36平方公里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广州、梅州两市对这个产业转移园进行高规格、高标准整体规划,并在产业对接、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密切合作,计划在3至5年把园区打造成占地21平方公里、15万人就业、年产值500亿元、税收50亿元的工业新城。在产业发展上,园区确立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通信电子设备、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制造等4个主导产业,其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和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是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今年5月,广东省“双转移”工作会议在梅州召开期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检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后指出:“看了令人鼓舞,听了令人振奋,‘市’别一年,刮目相看,一年前是白纸一张,现在是初具规模”。目前,园区开发建成区面积266.67公顷,进园企业56家,合同投资总额26.68亿元,进园企业、合同投资总额分别比去年翻了一番。今年8月,该园区又以优异成绩第二次竞得广东省财政5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预计到今年底进园企业将超过100家。
  梅州市委、市政府认为,“绿色崛起”的前提,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力争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此,梅州市始终把环保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去年以来,梅州市共淘汰落后钢铁企业179家、生产能力234.72万吨,全面完成与省政府签订的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责任书的任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4家、生产能力123万吨,取缔关闭一批造纸、漂染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数据显示,2008年梅州市削减化学需氧量0.10万吨、二氧化硫1.41万吨,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广东省前列。

  生态产业海外闻名

  梅州是农业大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近年来,梅州市各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已经建成了水果、茶叶、南药、优质稻、油茶、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八大主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3亿元,农业增加值10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5%和4.3%。
  目前,梅州有水果面积115多万亩。其中,金柚24万亩、蜜柚12.5万亩、脐橙6.5万亩、油茶28万亩、茶叶14.5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镇。梅州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金柚之乡”、“中国著名单枞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广东脐橙之乡”。
  梅州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6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3家,市级15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2家,其中3家为农业部试点单位,18 家为省试点单位,成员总数达1.5万人,带动农户9万多户。2008年底,全市累计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97家,产品总数109个,认证面积25万亩,年产量21万吨,年产值约9.5亿元;绿色食品总数9个、有机食品总数9个;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4个,示范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到50万亩。
  金柚、脐橙、茶叶等大宗优质农产品成功进入欧洲、日本、东南亚市场。大力加强粤台农业合作,全市已建成5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不少华侨、港澳台同胞在这里兴办了集旅游、观光、创汇农业于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雁南飞、雁鸣湖等旅游农业景点成为梅州农业的新亮点。

  “选美广东”梅州第一

  梅州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休闲梅州”已成为知名品牌,客家山歌旅游节、“千里客家文化长廊”、“重走客家迁徒古道”等系列活动、广东首个自驾车旅游日周活动等成为全省节庆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得到大幅提升。梅州也先后成功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梅县)、“中国客家菜之乡”、“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等荣誉,并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选美广东——我最喜爱城市”第一名,梅州正在成为一个迅速提升的旅游热土。
  据悉,梅州全市旅游行业按照“一都三品”(世界客都,客家文化特品、热泉康体休闲名品、绿色度假精品)的旅游开发定位,精心构建市内“百里休闲长廊”、粤赣闽区域内“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积极打造“客都文化之旅、客都休闲之旅、客都红色之旅”三大品牌,形成了一批旅游精品。
  至目前,全市共有重点景区18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4个,3A旅游区2个;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成为梅州旅游最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形象品牌。2008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4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5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131.43%和135.2%。2009年1-8月,全市旅游行业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带来的影响,各项旅游指标保持稳健增长,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4.5%和13.3%。
  据了解,《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梅州市率先申报和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把它作为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列入文化名城建设的首要项目全面实施。梅州申报和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得到了国家专家考察组充分肯定。

  相关稿件
· 广东圣诞用品对东盟国家出口增长 2009-10-09
· 广东珠三角城轨规划预留与港澳相衔接 2009-09-30
· 大项目加速广东工业转型升级 2009-09-29
· 广东玩具业呈逐步复苏态势 2009-09-29
· 云南省广东商会企业在昆明签约投资逾113亿元 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