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通信世家”的悠悠60年
    2009-08-14    作者:刘菊花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 一个身处宁夏,一个远在北京,银川市电信局退休老职工闫茂菊大妈笑眯眯地望着“对面”的新华社记者,大声说:“我刚上班的时候,连电话都没见过,想都想不到这辈子能开上视频会议,你和我隔这么远能互相看见谈话,变化太大啦!”
  1944年出生的闫大妈一家三代都在通信行业工作,自称“通信世家”。她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电职工,常年在外架杆铺线。1958年,闫大妈小学刚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并成为新中国通信历史上第一位女线务员,和上杆下井的同事们、同行们一起,将新中国残缺不全的通信设施一点点连成片,汇成网。
  闫大妈的小儿子朱伟峰1979年出生,现在是中国电信银川分公司区域营销主任。他特别难忘儿时母亲夜深了还在洗衣服、和煤饼,常常半夜三更被叫去抢修电缆。有一个冬夜下大雪,母亲在外忙乎了一晚上,早晨回来全身冷得像一个冰人。
  “那时候大伙都没想别的,只要电话能通就高兴了。我虽然文化低,但特别好强,从不愿意为了家事耽误工作,单位也给了我很多次脱产学习的机会,后来我也收徒弟啦。”闫大妈说着说着,平静地谈起一件往事,只见视频里面,坐在她身边的朱伟峰显然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顿时眼中泪光点点。
  “我怀着伟峰八九个月的时候,还天天上班,爬两米高的梯子在机房程控端搭架子。有一天中午正在工作,觉得肚子痛,晚上就把他生下来了。我们那个时候怀孕都是不休一天假的,上班到最后一天。”
  “我特别佩服我母亲这一代电信人,他们过去承受的那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们这一代难以想像的。”朱伟峰1997年从邮电中专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线务员、客户经理、经营主管工作。“母亲那一代处于国家通信大发展时期,以工程建设为主,现在的线务员以装机查仪、服务客户为主,接到报修电话再晚也得赶紧爬起来去查障,因为公司对社会有承诺必须在数小时内修好线路。虽然工作环境没那么艰苦了,但压力更大了。”
  朱伟峰刚参加工作时,装部电话要等十几天,“求大于供,那时我们基本上没有为客户服务的概念。”随着电信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全球固话萎缩的大背景,“电信公司转型,从拉线路的,变成了卖综合信息服务的。”
  有一回,朱伟峰所在的客户经理部晚上8点接到一个报修投诉,部门主任通知朱伟峰去修,年轻气盛的朱伟峰一时偷懒,心想一晚上电话不通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把活给推掉了。第二天,他听说这个电话晚上10点装通了。一问,是主任去装的。
  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朱伟峰。后来在小灵通网络建设时,朱伟峰在盛夏的酷暑中为防止晒伤,全身迷彩服长裤长袖,一天喝掉20瓶矿泉水,头上的汗水把楼顶的地面打湿了一片;在严冬的寒风里腿上里里外外穿了八层,而为了方便操作工具,他把皮手套上的五个指头都剪掉了,手变得像锉刀一样粗糙僵硬,第一次拉女朋友的手,“她问我你的手怎么这样?”
  中国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让闫大妈惊讶,也让朱伟峰感叹“总在发生质变”。1999年,朱伟峰在日本定居的好朋友回银川玩,随身带了一个小灵通,当时朱伟峰的“最新式装备”是个寻呼机,还是数字的。“我只见过笨重的大哥大,简直不能理解电话怎么能做得那么精致,那么漂亮。我从来没见过,觉得太新颖了。”
  然而2008年底,这个朋友又一次回银川时,朱伟峰给他办了个小灵通,这回轮到朋友惊奇了,直叹发展太快了,中国小灵通比他的手机功能还要多。
  朱伟峰每天晚上只要有时间,必然上网去看新业务新知识,如果一个月不学习,自己都感觉跟不上时代了,他已经通过函授得到了本科学位。“现在做营销,不用风吹日晒了,但必须开动脑筋才能赢得客户。”当听说记者还不是中国电信的用户时,朱伟峰马上请记者方便时联系他。“我会根据你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全业务融合套餐,保证在一小时之内打动你。”
  闫大妈则对自己的晚年生活特别满意。“我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18.5元,现在是2500元。我年轻的时候想,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这辈子就满足了。现在我家人手一部手机,电视、空调、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什么都有,老伴儿天天在上网,查资料、读新闻在线、聊天,什么时髦玩什么。我觉得非常幸福。”
  相关稿件
· 共和国60年经济盛典系列评选启动 2009-09-02
· 三峡工程见证新中国60年发展足迹 2009-08-20
· “见证国有经济60年”影像展开幕 2009-08-18
· 鞍钢60年:从创造中国第一到进军世界一流 2009-07-16
· 新中国60年汽车工业巡回展8月举行 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