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微妙变化 政策微调压力减轻
    2009-08-13    傅勇    来源:上海证券报

  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不少论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意外略降,以及新增信贷环比巨幅萎缩上,因而显露出些许失望。这是没有从实体经济复苏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实,投资实际增幅仍维持在高位,7月信贷增速和M2的同比增速也未有明显下滑。这些数据的回落,实际上是合理的调整。从中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积极因素。
  尽管未能实现超预期复苏,但最新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国民经济正在稳步展开复苏之 旅。宽松的物价环境和快速回落的新增信贷规模,使得政策的着力点可以继续放在保增长之上,并且随着既有政策措施效力的减弱,更为根本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出台的紧迫性正在增加。
  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不少论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意外略降,以及新增信贷环比巨幅萎缩上,因而显露出些许失望。笔者以为,期望投资和信贷保持超常规增长的观点,并没有完全从实体经济复苏需要角度来考虑问题。更何况,鉴于生产价格指数(PPI)的明显下降,投资的实际增幅仍维持在高位,而7月信贷增速和M2的同比增速也未有明显下滑。这些数据的回落,实际上是合理的调整。其实,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更多的积极迹象。
  首先,实体经济正在稳步复苏,步伐甚至有所加快。GDP数据是按季度公布的,但从工业部门数据看,三、四季度的增长率将会加快。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幅为今年1月以来最高。工业增加值通常占到GDP的接近一半。出口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的主要渠道,7月出口同比降幅略有扩大,但主要是因为去年基数较高所致。实际上,7月出口额是今年以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的月份,出口已连续反弹五个月,逐月回升趋势基本确立。
  其次,最新数据的一些变化,使人们认识到保增长仍是重中之重。这些变化表明,积极的刺激性政策所蕴含的负面效应,现在还处于相对次要地位。新增信贷规模的下降,显著减轻了政策微调的压力,使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具有可持续性。而新增信贷规模的萎缩,并不完全是政策面动态微调的结果,其中还有季末效应的消失(商业银行通常有季末放贷冲动)、银行资本金比率下降、票据融资所包含的信贷规模空间的置换等自发因素。这些因素对信贷降温的效果,与动态微调是一致的,受这些因素制约,下半年信贷增速估计有望维持在7月的平台上。这将明显降低各方政策发力微调的必要性。
  7月数据还进一步证实,通胀预期尚难演变成真实通胀压力。CPI有望在三季度末转正,但上升速度不会很快,而PPI则可能需要到今年年底才能转为正增长。总体而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快速复苏的实体经济由于只是恢复性增长,还不会走向过热并带来普遍性的物价上涨压力。笔者一直认为,虽然通货膨胀预期值得关注,但在产能过剩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通胀预期一时还难以自我实现。通胀预期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将充裕的流动性推向了资产部门而不是实体经济部门,结果,资产价格走高的同时,一般物价同比仍在下降。
  从一些先行指标来看,物价负增长的持续期有可能超过预期。有利的物价环境为继续执行扩张性刺激政策提供了空间。尽管相关政策不直接针对资产价格,但如果资产价格一路上涨,其将来调整的压力就会增加,进而有可能引发新的不确定性。同时,资产价格的上涨也提醒我们,扩张的流动性并没有很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在经济触底回升后,资产部门成了刺激和宽松政策的主要受益部门,而当资产价格过多脱离实体经济复苏步伐走高时,泡沫就会出现,但由于政策受制于实体经济的疲软,难以进入紧缩周期,泡沫通常会继续膨胀直到难以持续的程度。在这种情形下,微调是一个选择,但微调要做得好,不能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复苏,这增加了政策的难度。近来,中国的资产部门出现了某些降温的迹象,有望避免陷入危机-刺激-泡沫的怪圈。各大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已从6月的高位上有所下降,而沪深股市也在8月进入了调整期。资产部门的调整,实际上是在等待实体经济复苏的跟进。如果实体经济能够按市场的预期如约复苏,那已经上涨的资产价格就能找到基本面的支撑了。
  从上述这些角度看,在最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读出不少很有价值的东西。尽管复苏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笔者认为,近期数据包含了更多积极向好的信息。经过几个月来的复苏,各方预期已经作出了积极的调整,甚至很多预期已经包含了所有好的东西。但指望一切宏观数据尽善尽美是不现实的,如果因为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内容,就表现出失望,这其实是凯恩斯说过的资本市场上的“动物精神”的一个特征,这种精神不应左右我们的政策导向。
  当然,最新的数据显示,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未确立,这表明保持当前政策导向的持续性是完全必要的,另外也意味着政策推力还未在民间形成合力。当前的消费增加有所回升,但主要还是由政府消费和企业消费构成的,家庭消费增幅并不明显。就今年一季度分解数据来看,消费贡献了7.1%增长率中的3.8个百分点,但再具体分析一下,其中政府和企业消费贡献达到三分之二,只有剩下的三分之一增量才是居民消费的贡献。这个比例结构,显然还远未达到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政策要求。因而,内需中具有关键意义的家庭消费仍然是复苏动力中的短板,为防止结构性矛盾在政策刺激下变得更加突出,我们还需要将保增长与深化体制性改革相结合。大家已经看到,在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化以及收入分配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政策,这些陆续出台的政策有望渐进推进体制性改革,并将提升保增长的质量。

  相关稿件
· 能源合作或成中美经济合作契合点 2009-08-13
· 地方经济决策要避免权力自大 2009-08-13
· 北京高华:经济上升趋势没变 2009-08-13
· 我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为新增长点 2009-08-13
· 经济复苏前景如何 2009-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