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不久南京市浦口区被曝在小康调查中造假后,最近,南通市下辖的启东、通州等地一些群众反映,当地少数基层干部采取给群众发放标准答案、承诺给予奖励等方式,以获得一个较高的群众满意度,使本应十分严肃的小康调查变了味。 江苏省前几年制定了一套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共有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从2006年起,每年认定一批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县(市、区)。截至目前,已有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等14个县(市、区)通过全面小康验收。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江苏省提出,要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高水平小康,强调“全面小康,百姓认可比统计数字更重要”。因此,要通过全面小康验收,一方面,所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全部达到省定的标准;另一方面,还要老百姓认可。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电脑随机抽取固定电话的方式,调查500名群众,要有60%以上的人认可当地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才能最终通过省里的小康验收。 2008年6月,经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确认5个县级市(区)全面小康指标总体达标,其中包括南通市的海门市。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此前全面小康一直是苏南县市的“专利”,海门由此成为苏中苏北地区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县市。而且,500个随机电话调查结果显示,海门群众对小康的总体满意率高达91.2%!这样高的满意率前所未有,即便是全省第一个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的昆山市,群众的认可度也不过73.2%。 另外,在2008年,全省有8个县(市、区)定下当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其中包括南京市的浦口区以及南通市的启东市、通州市。为此,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去年12月13日至28日,对这些地方进行了电话调查。但是,一些地方为了获得高满意度,在调查前做了大量“功课”。 首先是驻村入户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引导。比如通州等地专门抽调人员,组成“全面达小康宣讲团”,机关部门以及镇村层层“包干”,一对一地做工作,目的只有一个:调查电话打进来,不要“说错话”。对部分有不同看法的农户,“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在宣讲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还与访贫问苦结合起来,“增强宣传的效果”。一名残疾人拿到慰问金后说:“如果问是否达小康的电话打到我家里,我肯定回答好,让大家满意!” 其次是发放标准答案。通州发放了一张“百姓话小康电话有奖问答”。问题包括:您是否认为通州已经达到小康生活的标准?答:是。您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算不算小康?答:是。2007年,您全家人均收入大约是多少元?农村户答:8000元以上,居民户答:16000元以上……启东也有类似的标准答案。为了电话调查不出纰漏,有的地方还让学生在调查当天放假,“协助家长应对小康验收电话”。老师甚至要求学生把标准答案背熟记牢,贴在电话机旁边。 另外就是许诺“有奖”。奖励标准各地不太一样。比如在浦口区,有些基层干部说奖励1000元,也有的说奖励2000元,还有的干部承诺,“答对了奖励一台电脑”。在启东市,有些基层干部许诺,如果按照标准答案回答,给予200元奖励,外加一年的电话月租费。通州市有的地方提出,对电话中回答达到小康的农户,“发放小礼品进行祝贺”。该市刘桥镇在致全镇人民的一封信中说,全面小康调查验收“既是对经济社会建设的检验,更是对每个刘桥人综合品质的调查”。 针对小康调查中出现的“变味”情况,江苏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全面小康的验收方案进一步完善,使相关的程序更加严格,同时,将考虑增加公示的环节,严防造假,确保小康调查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