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今年4月1日南京市率先上调水价后,江苏省大半城市的自来水调价方案也陆续出台。多个城市“一窝蜂”式集中调水价,是因为前两年CPI居高不下,各地水价调整都被搁置下来,今年CPI连续告负为水价上调创造了时机。(6月28日《扬子晚报》)
不仅江苏省,今年以来,全国不少城市都先后对自来水价格进行上调。涨价理由大致相同:一曰现行供排水价格与企业运营成本倒挂;二曰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但反对者也有自己的理由:一是自来水作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必需品,其需求是刚性的,弹性很小,水价上调未必能有效调节消费,却会增加居民支出。二是企业要涨水价需要拿出关于成本上涨的“明白账”,以账服人。
一直以来,举凡涨价,经营方都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说法“成本增加”。但成本到底有没有增加,增加了多少却给不出具体数据。一笔糊涂账如何让公众相信涨价不是“糊涂涨”?企业为什么不拿出账本明细来呢?笔者猜测恐怕有两种原因:一是经营方处于垄断地位,习惯了“我说啥就是啥”,不想也不愿拿出明白账来向公众交代;二是根本拿不出明白账,涨价理由并不合理。管理混乱、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导致的“成本黑洞”能公诸于众吗?
涨价要不要开听证会已经不是个问题,问题是听证会不要演变成“听涨会”。一个有效地听证会信息应该是透明的,比如水价,企业的具体成本是多少?企业亏损,有多少是水价过低、偏离价值的结果,有多少是企业自身成本过高所致?有多少是“政策性亏损”,有多少是“经营性亏损”?
公用事业不能赔本赚吆喝,这道理大家都懂。电价、水价、气价……该不该涨,该涨多少其实并非问题关键,拿本“明白账”出来在听证会上过过堂,用“明白账”换“明白涨”才是硬道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