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也明显抬头。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产业和企业已经遭遇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起“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定产品保障措施)调查,涉及金额达到82.67亿美元,明显多于去年全年的涉案金额。 从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到钢铁、铝材等资源大宗产品再到高新技术产品,中国越来越多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遭遇贸易壁垒。面对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衰退,以往动辄就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的一些欧美国家自然不肯放弃这个利器。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火苗也从欧美“重灾区”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例如,印度不仅对中国传统产品频频设置贸易障碍,还扩展到高新技术产品;巴西、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针对中国发起贸易官司,虽然涉案金额不大,但值得关注。 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指出:“贸易保护主义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就变得更加正常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往往更易仰仗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法宝”,殊不知,贸易保护只能是一笔损人不利己的生意。历史经验早已说明,贸易保护带来的不是就业而是更多的失业,世界经济也会因此更难进入复苏通道。 如今的全球贸易供应链已经十分复杂,难以生生切断。尽管现阶段爆发全球性贸易保护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不可回避的是,各国采取的经济拯救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博弈。而在这种博弈中,每个国家都会首选对本国有利的经济政策。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会重复当年曾犯过的错误,但也不会主动消除保护主义色彩,在避免明显贸易战的同时,往往会走向一种更隐蔽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直接后果,是那些相关的新兴出口国家的经济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在当前的形势下,极力维护自由贸易体制的中国遭受保护主义风潮冲击,无疑显得格外无辜。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商务部门确实必须加大交涉和抗辩力度。 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中国出口自去年11月以来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负增长。今年1至6月,中国出口贸易下降21.8%,与1至5月份降幅持平,显示出中国出口形势并未出现明显好转,前景不容乐观。尽管金融危机冲击了中国主要出口市场,但是日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令出口形势“雪上加霜”,使下半年出口面临巨大考验。中国制造因树大招风成为箭靶,贸易摩擦最近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出现同一个出口产品在多个国家被立案调查、遭遇多种形式的限制措施。另外,近期韩国、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多个国家纷纷采取货币贬值策略、保护本国市场,事实上等于变相削弱中国制造的优势。 不得不指出的是,虽然贸易摩擦增多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关,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确实也存在一些自身因素,需要防止与消除。如国内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性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导致出口产品总量过剩、结构失衡。而部分出口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竞相压价、互相拆台、各自为战,内部形成恶性竞争,这种价格竞争不仅造成产品出口价格偏低,也容易招致国外对中国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进行投诉。从深层次看,中国产品之所以频频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整体竞争力。另外,一些地方出台的鼓励出口的政策,与WTO的相关规定不甚吻合,这也是需要改正的。 同时应该注意到,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各占出口半壁江山的特点,进一步放大了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对我国的潜在杀伤力。因此,现实的选择应该是用各种方式遏止保护主义风潮使之免于失控,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避免某些贸易保护色彩浓厚地方的堵截。要规避和减少贸易摩擦,须立足东亚、东南亚,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便部分弥补全球贸易体系的不足。 从长远来看,只有重新配置投资、出口和消费者三大经济增长动力之间的比重,降低对外需和外资的过度依赖,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最终消除这种有求于人的外来威胁的根本途径。值得高兴的是,一些企业正在积极主动调整发展战略,树立“绿色”理念,通过创新工艺和升级设备跨过可能的技术壁垒,并以“抱团”的方式应对和防范贸易保护主义侵袭。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正在通过信息共享等帮扶措施与较小企业共渡难关,以增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这都是有利于改善目前状况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