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于这次力拓单方面毁约,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它属于您的意想范围之内吗?
刘持金:我觉得在我的意想范围之内,为什么这么讲?这个交易从2月份开始谈,到现在,从时间表上来看已经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于这种国际性大型跨国收购,这个时间是非常长的。那么我不太吃惊的一面在哪儿呢?是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因为最近一两个月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另外力拓股价也在上涨,使得力拓跟2月份比,融资渠道增加很多。今非昔比。2月份中铝进去,可以讲是英雄救美女,那么今天来看融资没有那么困难,股价又上涨了,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个价格是不是可以更好一点,反映了目前西方企业在股东利益最大化方面根深蒂固的思想。
问:据您分析,为什么力拓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更换合作对象,而且这次要付1.95亿美元的违约金,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对他来说,他是不是衡量了得失之间做了这个选择?
刘持金:1.95亿的违约金,对老百姓来说是很大的数字,但是对力拓来讲,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你把股价折算上去以后,把交易取消以后,如果重新融资,达到的远远不止几个亿或者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1.95亿对他来说是值得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样一个交易的取消不见得对中国铝业(601600,股吧)就是一个坏的消息,为什么这样讲?中铝短期之内不产生利益上的冲突或者对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的影响。相反我认为中铝集团在熊伟平总经理带领下,他们学到了很多国际跨国合作运营的经验,培养了这支队伍,应该说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走出去更好地扮演了拓荒者的角色,我觉得很有意义。
问:您觉得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短时间,还是今后长远地看,对中铝的影响是不是并不算太大?
刘持金:我认为长远来看并不是很大,因为力拓忘记了另外一个东西,中铝战略性收购的股份,不是一个纯粹财务性的,我在股市比较低的时候,我可以拯救你一把,不是这样的。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钢铁、铝材等等相应基础材料最大的消费市场,从某种意义来讲,中铝和力拓合作,有很难说得清楚的上下游之间的价值链方面合作的意图。我相信如果抛开西方人短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话,长期来看,很难说力拓今天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还是说中铝得到了少的好处,我认为长期来看对中铝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中铝坚持走向海外,能够扩大我们资源获取的渠道的战略方向,我认为不会轻易动摇。 问:如果从经济规律来讲,我们考虑到当时2月份签这个约,当时我们提出30天之内最后签约,但是之后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延长三个月,这个时间上微妙之处在哪里,对于经济规律我们应该怎样从中吸取一些教训?
刘持金:在泛太平洋内部有一句话,我们给国有企业做顾问的时候,告诉他们,时间就是一切。时机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多数被收购的对象,或者收购的公司,多数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每天的股价都是在变,不要说每一天,每一秒都在变,因此今天的收购要约跟明天、后天、六个月以后的价格完全不一样。这儿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跟你分享,比如去年2月份当微软公司CEO提出有意收购雅虎公司的时候,当时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微软开出475亿美元的价格,非常高。但是没有超过7、8个月的时间,到去年下半年的时候,随着金融危机的延伸,雅虎的市值一下掉到200多亿,到今天为止,雅虎只有230亿美元的市值。换句话讲,今天微软再去收购它可以节省200亿美元,可笑之处,即使这么低的价格,微软还不见得愿意拿出200亿去收购它。所以在跨国性的经济收购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机遇,抓住时机,来有效规划收购的过程。
问:从中铝和力拓并购案件当中或者说示范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企业今后要走出去,比如进行国际并购,还有全球战略,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刘持金:这方面根据泛太平洋的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应当引起企业家的考虑。第一,我们中国企业不能太依赖于西方传统式的并购模式,比如说在西方,在美国,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情况下,他们常常雇投资银行做财务顾问,还有会计事务所做净值调查,还有律师事务所,这些统统都需要,但是对中国企业还需要有一个兼并收购的策略问题,也就是说,比如说时机的问题,交易结构的问题。再有一个这笔交易在对方国家行政的监管者以及政策的难度,政治障碍,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而这些恰恰都是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西方企业之间相互并购不予考虑,一个财务顾问就够了。所以我认为第一点,需要有兼并收购的战略型顾问一开始就要介入,包括舆论宣传公关战略都要包括在里面。第二,对走向海外的风险要做一个规划,我们常常内部讲,有三类规划。第一类哪些风险我们可以预见到,第二,哪些风险出现之后可以化解,第三,哪些风险一旦出现之后我们还可以受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所以一开始按照这三步来讲,躲避风险防范就增加非常多。最后一点,我们要看到今天的事实,就是在国际大舞台上,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也使得很多国外被收购者有点担心,比如中铝这样的企业也好,中石油也好,中海油也好,都是我们大型国有企业,他们总觉得大型国有企业具有政府背景,还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的兼并和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