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发布实施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进一步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带给中国企业加快实现国际化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持续的“去杠杆化”过程让全球企业都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短缺,已危及很多企业的生存,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债券、股权以及出售资产等多种融资途径。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资源、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还是上市公司股权,都出现了罕见的大跌。在经济危机继续深化的时候,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趋势已经形成。 虽然国际经济危机给予了中国企业大步“走出去”的机遇,但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交的学费也是相当惊人的。从目前已有多起不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来看,对企业并购后困难估量的不足,让那些原来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陷入了困境。在金融领域,中国走出去投资的教训则更为惨重——中投之于黑石已被证明是在泡沫最高位时接盘,平安投资富通已将是血本无归,而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在去年3月份也差一点被贝尔斯登拖下水。 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遭受到的挫折,突出地表现在当前中国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并不具备跨文化整合的能力,也就是没有那么高的管理水平。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说,“我们仍缺乏在跨国兼并之后整合两种不同文化的能力”,对于企业经营中智力因素占据颇为重要位置的行业,并购所带来的文化整合要求远远超出了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虽然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出海收购提供了较低的价格,但价格仅仅是并购决策考虑中的一个因素,尚且还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多数行业来讲,跨文化整合是目前阶段中国企业仍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国企业“走出去”遭受惨痛教训证明,中国企业并没有从规则、文化、融资甚至语言上,做好“走出去”的充分准备。眼下,政府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上,应当鼓励企业以合适的方式来“走出去”。一种是在选择兼并对象时,不妨定位于那些对管理要求不太高的并购领域,如石油、矿产、基建等;另一种投资就是做财务投资,不需要控股,也不要管理被并购企业;再一种就是以参股的形式,以很小的股份参与并购企业的管理,从中积累参与国际企业管理的经验,为自己真正实施国际化战策做好必须的准备。 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也需要“走出去”。虽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是否有能力将并购的资产管理好,能否有效进行跨文化整合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但这不能成为放弃国际化的理由,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合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整体推进,以避规因文化差异、劳资差异、管理差异、技术差异等带来的不适应与被动,以缩小其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差距,从而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