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是本轮危机的重灾区吗?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因为亚洲持有美国有毒的金融资产数量十分有限,亚洲大部分国家还存在金融管制,它们或多或少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危机传染的渠道大大地增加了。除了直接的债权与股权损益之外,危机还可以通过货币渠道、资金渠道和商品渠道在全球蔓延和扩散。不仅如此,只要我们对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加以剖析,就可以发现,亚洲国家不仅不能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而且在事实上已成为受到危机巨大冲击和严重伤害的地区。 亚洲国家大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国家,亚洲国家选择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全出于无奈。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不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如此,亚洲国家当然就没有理由在目前的情况下放弃这样的增长模式。然而问题就在于,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下,亚洲将会面临怎样的风险呢?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大致上会面临以下风险: 第一,是对美国出口的高度依赖。尽管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一直在发展,但是,国际市场的实际空间仍然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全球统一的大市场受到了区域主义的分割。比如欧盟的发展就使得欧洲市场变得越来越内部化。正因为如此,亚洲国家就不得不高度依赖于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顺差市场。 第二,是对美元的高度依赖。对美国出口的依赖与长期的顺差贸易,使得亚洲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并导致本币成为一种被参透的货币,即大量的货币供给来源于外汇占款发行。因此,从货币结构上看,亚洲国家实际上处在美元区内,并不具备独立的货币定价权。 第三,是对美国金融的高度依赖。为了赶超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亚洲国家大都采取了主办银行制度来动员和配置有限的金融资源,从而扼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以致当经济增长、贸易顺差和储备增加时,不能有效地使用这些金融资源,而只能通过购买各种各样的美元资产来保值和增值,从而导致亚洲国家对美国金融的高度依赖。 因为有了以上三种依赖,亚洲国家的经济周期便逐渐与美国趋于同步化,以致美国经济的任何变化都会迅速地传导到大多数亚洲国家。在本次危机发生之前,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是通过商品渠道与货币渠道传递到亚洲国家的。但是,这次危机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危机发生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所以,不仅危机的传递渠道增加了,而且其传递过程中的冲击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新增加的传递渠道就是资产价格渠道,而危机的冲击力之所以会变得无比巨大,就是因为在渠道增加的同时,资本的流动性也因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而大大增加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亚洲正在同时面临三个方面的冲击:第一,是来自于金融渠道的冲击,即由美国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而导致的亚洲海外资产的严重缩水与国内资产价格暴跌的冲击;第二,是来自于货币渠道的冲击,即美元的持续降息和贬值造成的亚洲国家货币被迫升值的冲击(少数国家则因经不住打击已经出现了本币对美元大幅贬值的现象);第三,是来自于商品渠道的冲击,即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居民需求大幅下降所造成的、对亚洲商品进口需求的骤降。面对这样三个方面的冲击,亚洲事实上已经成为本次危机的重要受害者。 面对危机的冲击,亚洲应当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必须接受亚洲国家并非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国家这一事实;其次,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亚洲事实上处在美元区内;最后,我们还必须承认亚洲国家的经济仍然处在内需不足以平衡产出的发展阶段。只有承认以上三个事实,也就是所谓的约束条件,我们才能找到应对危机的有效方法。 从这样三个约束条件出发,从短期来看,亚洲国家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对资本流动的控制,防止资本外逃带来货币与金融危机;稳定国内资产价格,防止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恶化;稳定汇率、保持利率平价、调整税率平价,保持出口畅通,防止基本面的进一步恶化;参与美国救市,确保存量美元储备的安全。从长期来看,亚洲国家由于面临内需不足的约束,贸易失衡的调整实际上是没有弹性的,因此坚持贸易促进的政策仍然是必需的,并且还应当与世界各国一道,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从亚洲国家在货币与金融上高度从属于美国的事实出发,理性的选择应当是与国际社会一道,迫使美国控制美元的发行数量,其方法就是敦促美国大幅削减其财政赤字;最后,亚洲国家可以做的事情是加强区域合作,尽可能地发掘亚洲地区内部的增长潜力。 总之,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亚洲来说,其基本的策略应当是:继续搭美国和美元的便车,更加充分和有效地推进市场力量的发展,以及有利于市场发展、并可降低外来冲击的政府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