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财金合作机制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和亚洲其它国家普遍认识到加强地区经济和财金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97年12月东盟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日、韩领导人(中方为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首次应邀参加了会议,东盟加中日韩(“10+3”)合作框架初步形成。此后,在1998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东盟加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在10+3框架内建立财政和央行对话机制,获得各方赞同。首次10+3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和首次10+3财长会议分别于1999年3月和4月在越南首都河内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标志着10+3财金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10+3财金合作机制建立至今已举行了十二次财长会。除了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国际和地区经济金融形势之外,10+3成员还在建立区域资金救援机制、区域债券市场发展、短期资本流动监控、建立早期预警机制、财金培训、加强经济评估与政策对话等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10+3财金合作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在清迈倡议多边化和发展亚洲债券市场。
清迈倡议 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通过了以双边货币互换为主要内容的“清迈倡议”,其核心目标是:解决本区域短期流动性困难,弥补现有国际金融安排的不足。 截至2008年4月底,在清迈倡议下,10+3各国共签署了16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为840亿美元。其中,我与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6国签署了6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为235亿美元(其中我承诺出资额165亿美元)。 区域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形成标志着本地区资金救助机制的建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体现了东亚地区的合作决心,对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反响。
清迈倡议多边化和区域外汇储备库 为深化东亚金融合作,增强区域危机自救能力,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10月在10+3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倡议,建议将清迈倡议下较为松散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整合为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 2006年5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的10+3财长会决定成立由中国和泰国担任联合主席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工作组,研究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方案。 2007年5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10+3财长会上,各国财长原则同意将自我管理的外汇储备库(即由各成员国央行分别划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基金,在非危机时期由各国自行管理各自的出资,在危机发生时集中用于以贷款的方式提供短期资金救助)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形式。 2008年5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10+3财长会上,各国财长表达了尽快建立外汇储备库的强烈意愿。会议最终一致同意:外汇储备库的总规模不低于800亿美元;中日韩和东盟出资比例为80:20;贷款条件则继续沿用清迈倡议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条件,其中贷款利率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加3%(如贷款展期,利率相应上调)。 2008年11月27~28日在日本箱根举行的10+3财政、央行副手会上,各方就加强区域财金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举措达成了一些共识,包括:1)争取在2009年5月10+3财长会前就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2)将储备库规模扩大到1200亿美元;3)加强区域经济监测;4)在强化经济监测机制后,可扩大储备库与IMF贷款的脱钩比例;5)必要时可扩大与其它成员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以及扩大签约国范围。上述共识已反映在10+3国家共同应对危机的《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中,并于2月22日在泰国普吉岛举行的10+3特别财长会会后正式对外发布。 目前10+3工作层正在抓紧研究外汇储备库的各项主要要素,争取于2009年5月10+3财长会前完成技术性磋商。
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 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ABMI)由泰国于2003年在10+3财长会机制下提出,其宗旨是发展本地区债券市场,促进亚洲储蓄投资于本地区,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自启动以来,ABMI在促进区域债券市场发展、促进债券品种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所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2008年5月10+3马德里财长会通过了ABMI新路线图。根据该路线图,ABMI下原有的六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区域债券产品研究、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区域债券市场清算体系建设、本地评级机构发展、以及技援协调等)将整合为四个新的工作组,分别在促进本币债券发行、促进本币债券需求、改进监管框架、改进市场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