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够率先实现复苏吗?
    2009-02-25    单忠东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09年1月份,我国多项宏观经济数据的表现都令人“眼前一亮”,虽然不能证明中国的经济已经彻底走出低谷,但也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提供了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号。
  2008年下半年以来,政府为经济的复苏注入了大剂量的“强心剂”,这些方案覆盖方方面面,且正在逐步显示其对经济的刺激和带动效应。
  目前我国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方案中,尚缺少对就业有真正带动效应的措施,因此即使短期内宏观态势转好,也难以真正消除经济危机的后续破坏力。因此,如何明确地考虑就业的迫切需要,建立长期的、覆盖面广的就业计划,仍是政府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冬去春来,进入2009年以后,随着多项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中国经济开始显现“复苏”的迹象。笔者认为,在目前全球经济依然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完全能够突出重围,率先实现复苏。

  宏观经济数据提振信心

  2009年1月份,我国多项宏观经济数据的表现都令人“眼前一亮”,虽然不能证明中国的经济已经彻底走出低谷,但也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提供了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号: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自2008年9月份以来,银行信贷增长率出现了持续的加速和上升,并在12月份开始转化为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的上升。2009年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增幅比上年末高出0.97个百分点,创2003年12月来的新高;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6.68%,增幅比上年末低2.38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02%。2009年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3%;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创下了单月新增贷款规模的历史记录。上述数据暗示了资金成本的下降,这将为经济的调整和逐步恢复提供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流动性环境。世界上很多权威媒体都认为这是中国经济转暖的重要迹象。花旗集团、美林公司以及德意志银行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将随着政府刺激方案的实施而在2009年第一季度停止经济下滑。
  股市表现良好,投资者重振信心。新春开市以来,上证综指上涨14.8%,28支股票的涨幅超过50%,深证成指上涨18.69%。截至2009年2月14日,上证综指上涨27.46%,并攀至2300点以上。截至2009年2月6日,两市新增开户数达22.3万户,是节前最后一周开户数的两倍。2月9日,两市成交量9个月来首次突破2000亿元。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更是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风向标,股市良好的表现可以作为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信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物价指数持续回落。2009年1月份,PPI同比下降3.3%,创下82个月以来的新低,CPI同比上涨1.0%,为31个月以来的新低。
  消费者的信心也有所恢复,消费支出出现了回升的趋势。2009年春节期间,我国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速为2002年以来之最;元旦期间,商务部重点监测的1000家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3%;春节期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了2009年市场销售的“开门红”。商贸流通企业逆市而上,为全年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2008年12月以来,全国制造业企业库存开始下降,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我国经济在部分好转。据统计,2008年12月份全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库存指数为44.7%,比11月份的50.8%有所下降。其中,钢铁、石油和化工企业的库存有明显下降。
  上述种种,都表明了我国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重振以及经济的逐渐“回暖”。与我国经济各方面逐渐好转相对应的是,目前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如日本1月份的经济景气状况与去年12月份相比进一步恶化,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住宅建设和出口也在减少,个人消费日趋低迷,外贸逆差也在增加;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月度调查报告显示,欧元区1月经济景气指数为68.9,达到了1985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可以说,与我国经济初现复苏迹象不同,世界主要经济体目前仍然处在下行区间,何时能走出低谷,尚不能断言。因此,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迹象。

  中国经济复苏拥有强大的推动力

  2008年下半年以来,政府为经济的复苏注入了大剂量的“强心剂”,这些方案覆盖方方面面,且正在逐步显示其对经济的刺激和带动效应。
  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2008年出台的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直接指向陷入低迷的实体经济。在4万亿元方案的直接刺激下,2008年12月部分地区的经济指标已经有回暖的迹象,一些企业的销售开始回升,库存开始减少,用电量开始上升。如果中央和地方都能够实现“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的要求,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将能够继续提升人们的信心,增强实体经济的活力。
  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国务院目前正在制定10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计划,钢铁业和汽车业的振兴计划已经出台,其他产业的规划正在加紧制定。这些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次“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暗含了国家对经济格局进行调整的初步设想。从目前已经出台的钢铁、汽车、纺织等行业的调整计划来看,这一系列政策一方面着力解决当前的就业压力和库存压力;一方面在一系列减税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的配合下,国家也在努力为这些核心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创造持久而强劲的内需条件,如农村市场的培育、对消费升级的支持、对自主创新的扶助等等。
  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带动经济发展。此次我国经济所遭遇的低谷,很大的原因是出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因此危机之下,我国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即抓紧时间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将过于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内需拉动,将原有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而我国政府和许多企业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期,我国准备投入6000亿元,对6个与当前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专项进行扶持,涉及核心电子器件、水体污染控制、重大新药创制等多个领域。
  此外,我国的民间资本依然活跃,2008年,中国民间投资的规模达12万亿元左右的规模,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能够继续打破垄断,同时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这些民间资本将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为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增添活力。
  农村市场的启动。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政府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民没有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我国的农村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在扩大内需方面始终是一个难以攻克的“战场”。而近期政府在刺激农民消费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却令人“眼前一亮”。以“家电下乡”为例,这一项目旨在为农村消费者购置或更新换代家用电器提供资金补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接补贴的方式对农民购买家电产品予以13%的补贴。据统计,今年国家投入家电下乡的补贴将从2008年的90亿元增加到150亿元,由此将拉动内需1000亿元。近期即将启动的“汽车下乡”则为开启农村大宗耐用消费品市场开辟了一条道路。据业界估计,“汽车下乡”将为企业和经销商带来150万辆的销售量,从而使国家50亿元的财政补贴转化为750亿元的直接拉动,这不但将直接拉动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而且会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对我国居民的日常消费造成了巨大的“挤出效应”,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的额外支出,对其他商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挤出效应达到5810.7亿元,因此,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改革,将对扩大内需带来不可低估的正面效应。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改善“国富民穷”的利益分配格局,并希望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如,政府加大力度推行全面的医疗改革、教育收费改革和住房市场改革,加大对社保和医疗的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保和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这对降低百姓对收入的悲观预期,从而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扩大内需市场,刺激消费需求。从中央到地方,从降低利率、税率到发消费券、对低收入人群实施消费补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举措。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对经济复苏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将政策的焦点集中于生产领域和出口方面,从长远看,这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系列经济复苏计划彰显了中国雄厚的财政储备和政府强大的调动资源的能力,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府,很难具备这种能力和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点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作为一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空间,这些都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这一点,也是其他许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难以企及的。

  实现经济复苏需进一步关注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方案中,尚缺少对就业有真正带动效应的措施,因此即使短期内宏观态势转好,也难以真正消除经济危机的后续破坏力。因此,如何明确地考虑就业的迫切需要,建立长期的、覆盖面广的就业计划,仍是政府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危机的蔓延和企业的不景气,现有“存量劳动力”中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的问题最为突出。据统计,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建筑业,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新增失业人数分别达到1980万人和1546万人,由此引发的农民工返乡潮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返乡农民工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人;其次是许多新增劳动力难以找到就业出口。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及过去几年未能就业的大学生超过700万人,年满18周岁的新增城乡劳动力大约有600万人,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转移的乡村劳动力约有800万人,而按照8%的经济增长幅度,2009年我国仅能提供约9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如何妥善填补1300多万的就业缺口,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能否妥善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将决定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地渡过难关,驶入和谐、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即使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也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能够立刻走出低谷。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原因深刻、波及范围广泛,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同时,中国经济此次出现低谷,主要是出于“内因”,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外因”。我国企业所受到的冲击,主要是来自于政府以往过度惧怕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并由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对于中国的企业和公众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追究“见底”和“复苏”的具体时间表,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苦练内功,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各项经济复苏方案,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并继续提振社会各界的信心。有了强大的信心做支撑,中国经济一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走出低谷。

  相关稿件
· 中国经济是否已见底? 2009-02-24
· 专家:人民币汇率稳定将使中国经济最快恢复 2009-02-24
· 清华大学李稻葵:二季度中国经济会全面恢复 2009-02-23
· 交行宏观经济报告:中国经济最坏时期或正过去 2009-02-23
· 林毅夫:中国经济高增长助世界复苏 200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