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近日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线材和螺纹钢期货交易。有消息称,下月9日相关合约就有可能在上期所挂牌。目前,上期所已经完成了线材和螺纹钢期货合约的前期设计工作,确定了通用性强、流通量大的合约标的,拟定了较为严格的交易、结算和交割制度,论证了梯度保证金制度、涨跌停板制度、持仓限额制度等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推出钢材等商品期货新品种,市场早有预期。从钢材生产企业来看,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钢材价格形成机制日趋完善,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可能会被有效平滑。忧的是钢材期货势必加速行业整合,行业集中度会有所提升,中小产能的企业面临被市场所淘汰的风险。从钢材消费企业来看,价格的发现功能更趋完善,大规模的存货减值风险已不足为虑。 一旦钢材期货正式推出,不可避免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钢材贸易商更愿意参与期货交易,到期交割就等同于在现货市场上买进。如此一来,在上期所注册的钢材生产企业将显著受益,产品需求会有较大增长。其二,中小产能的钢材生产企业面临需求下滑,被迫以降价应对,毛利率势必会削弱,竞争劣势也会逐步形成。 我国钢材价格全面放开较早,价格的波动始终比较剧烈,市场风险也较为明显。特别是去年上半年以来,钢材价格因下游房地产市场萎靡,以及投资需求下滑,一度单边下行,不仅创下跌幅之最,还直接导致了去年四季度钢材生产企业全行业亏损。由此,钢材生产企业除了大规模限产之外,还降价销售回笼资金,并在年底计提了海量的存货减值准备。究其原因,还是对市场风险的估计不足,归根到底还是缺乏远期价格发现机制所致。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钢产量早在1996年就已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首位并一直保持至今。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逐年上升,并在出口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如此规模巨大的市场容量,在与铁矿石商的谈判中却屡屡处于不利。不仅逐年接受铁矿石大幅涨价的现实,还要承担钢材价格直线下跌的风险。于是,钢材生产企业的高成本原材料库存,转化成了铁矿石商的暴利源泉,形成了终端钢材价格大幅下跌,而上游原材料却大幅提价的怪相。 对此,市场早已诟病良多。但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是缺乏近期、远期价格发现机制,无法评估钢材价格波动风险。因此,钢材生产、贸易和消费企业不仅缺乏权威的价格信号来指导生产和经营,还往往容易对市场趋势形成误判,最终被铁矿石商集体所忽悠,成为两头受压的牺牲品。而开展钢材期货交易后,一方面有助于形成钢材现货与期货有机结合的市场体系,规范和完善钢材流通市场;另一方面逐步优化钢材价格形成机制,指导钢铁上下游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最终,钢铁生产、贸易和消费企业获得了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控制手段,对于铁矿石商的忽悠也具备了相应的免疫能力。 不难看出,对于铁矿石商而言,钢材期货的推出,意味着暴利时代基本宣告终结。我们期待更多期货品种能推出,尽快丰富我们的期货交易体系,完善社会的定价机制,并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