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加快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2009-02-18    作者:王晋    来源:经济日报

  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78年。
  广州,国营蔬菜商店里货架上肉类食品货缺品种少,蔬菜瓜果所剩无几,而人们还不断加入排队的长龙;
  深圳还是个小渔村,人口不足3万,面积仅3平方公里,街道狭窄,仅有的一幢五层楼房已算是鹤立鸡群的“摩天大厦”;
  东莞还是个在广东省地图上都不容易找到的小地方,作为一个有111万人口的农业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元……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刷着我国沿海地区的这片土地,在春雷阵阵中,变革的大幕在这里拉开。

改革,让这里生机勃勃

  1980年8月,中国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这些经济特区担当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角色!像激荡一池春水,各种改革在这里率先推开。
  深圳特区成立之初,资金成了瓶颈。当时全市仅有8个银行网点,百来间信用社散落在薄田渔火的乡村,银行信用社的家底也不丰厚。初生的特区想组建股份制银行,起初听到的都是反对声音,因为谁也不知道股份制商业银行什么样。几经周折,深圳发展银行成立,吸收了111个单位以及7276位个人参股,共筹集股金792万多元。“1987年12月28日,天气晴朗,这一天深圳发展银行正式开业了,我感到欣慰,并感恩着这一切……”深发展老员工张贵浩的日记记录了深发展成立当天的情景。
  1988年4月7日,深发展人民币普通股票在深圳证券公司挂牌,成为全国第一只挂牌交易的股票。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深发展编号为0001。深发展的上市交易开启了中国股市的大门。
  很多人难以忘记,1984年,深圳国贸的建设者创造了“三天建一层楼”的我国建筑史上的纪录。“三天一层楼”也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很多人难以忘记,在深圳蛇口,一块书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冲击着人们的思维,被学者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30年来,“先行一步”的使命使珠三角广阔的田野上崛起一个个工厂,一栋栋高楼,一座座城镇……珠三角地区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发挥着对全国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珠三角又崛起了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四小虎”,推动整个珠三角大踏步走向世界。
  2007年,珠三角以全国3.6%的人口和0.6%的土地,创造出了GDP占全国10.3%的经济奇迹!

开放,让这里活力涌动

  我们的采访多次在珠三角展开。每一次,珠三角的创新活力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东莞,是珠三角精彩发展的一个缩影。1978年,随着港商的进入,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在这里诞生。太平手袋厂的厂长唐志平至今清楚地记得,他们一个晚上加班加点做出了港商拿来的手袋,促成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东莞,开启了此后30年“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的大幕。
  如今的东莞,厂房林立,机声隆隆。这里形成了数个产业集群,在一个个专业镇里,集聚着毛织、电子、五金、玩具等制造企业,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世界上95%的IT产品都可以在东莞配齐,“东莞塞车、世界缺货”成为“东莞制造”的最好注解。东莞吸纳了1000多万名来自各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2007年,来东莞务工的人员仅通过邮政汇出的金额就达193亿元。
  在深圳,“自主创新”已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华为、中兴、比亚迪等一批本土企业快速生长,他们依靠自主创新赢得了国内市场,并把市场布局的眼光投向世界。在福田区科技局采访时,科技局局长廖吉安告诉我们,深圳集聚了IT产业的产业链,很多电子企业落户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已成为中国电子产品的集散地,并为行业提供风向标。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时,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可以“化危为机”,平稳渡过。2008年,仅福田区,就有384家科技型企业享受了福田区科技发展资金研发投入补贴资助。政府和企业一起携手,把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2008年已是第十届,不仅为深圳带来真金白银的大项目,而且成为深圳高新技术发展的品牌。在深圳采访时,正遇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中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还提出,深圳要保持“特的意识、特的思考、特的举措,勇当科学发展的先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在发言中特别提到,“我注意到深圳打出了一条横幅,‘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这让我很触动,也很感动!”
  在广州,广州汽车集团董事长张房有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广州汽车工业的今天。如何快速追赶?关起门来做是一种办法,另一种是把门打开,通过开放,让技术、资本、管理、人才进来,从而在更高起点上搞自主创新。由于改革开放,我们第一批引入了中外合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以全出口为主的中外合资轿车企业,形成了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汽车业的开放程度很高,竞争很充分,行业的发展比较健康,“免疫力强”。如果没有集群化的效应,广州汽车行业不会每年形成翻番的增量!如今,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2003年建设,2005年投产,生产的产品100%出口到对汽车质量、排放标准最严格的欧洲市场,累计出口已超过10万台!

创新,让这里动力强劲

  除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珠三角地区的变化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变革。
  说起改革开放最大的变化,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赵小穗说:“最大的变革是理念。关键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引入了我们的头脑!”她正在主持与10个重点企业的对接会,请他们与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什么服务,“今天的会上大家都在抢话筒,广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扶持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我们就是要把服务跟上去,切实帮企业在困难中找到发展的机会!”
  在东莞大朗镇,华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陈桂城指着门前的路说:“10年前来东莞建厂时,这里就是一片荒地,一条道的水泥路,如果下雨都是泥,会车都很难。如今已拓宽为4车道,在大朗的商场买东西非常方便。”
  45岁的廖吉安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他的感触是:“改革开放这30年,首先是让深圳人有了梦想,然后就是圆梦的30年,接下来,也许是守梦,把深圳的优势和竞争力保持下去!”
  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人群,在珠三角,创新已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驱动力。珠三角已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重要经济引擎之一。2007年,广东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其中,珠三角贡献了近八成的经济总量。
  波澜壮阔的30年间,珠三角经历了太多的“大开眼界”,太多的“不可思议”,太多的“思想撞击”。回首这30年,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珠三角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必将迸发新的生机!

相关链接

 

  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是“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相关稿件
· 珠三角一体化需要突破几个关节点 2009-02-18
· 用改革思维设计珠三角一体化 2009-02-16
· 珠三角为什么诱惑着农民工 2009-02-11
· 珠三角:两大支柱产业急剧滑坡 2009-02-10
· 突破改革深水区珠三角再当排头兵 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