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事涉成千上万学生、学校以及家庭的政策,高考方案的调整,首先应该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然后才是一个教育科学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提醒,在事关公共政策的公平问题上,决策必须审慎。在事涉成千上万学子、学校以及家庭的问题上,究竟决策者是基于何种理由和权力把他们作为改革的试验品?那些利益攸关者的意见和利益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有报道称多数学生表示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类似的意见能否在这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博弈?
有社论指出,取消文理分科必须辅以录取制度改革。应该承认,从教育科学的逻辑,这样的判断是成立的。
然而,应该看到,无论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本身,还是强调分数的评价体系,乃至学生整体素质低以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缺失等等,事实上都不是一个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或者高考录取制度改革本身所能承载的课题。
众所周知,对一般百姓而言,教育是为其提供向上层社会流动、个人晋升的机会(有时候甚至是唯一机会),这与我们古代所谓“学而优则仕”是同质的,只不过大学学位和文凭取代了古代社会通常承认的头衔和特权。
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公共教育资源分配是很不公平的。重点大学往往不是其教育质量导致的结果,而是政府和社会偏爱的结果。要进好的大学,首先就要进好高中。因此,从小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要会考试。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考试已经不是衡量自身知识掌握程度或者进入新的教育体系的门槛标准,而是获取更多教育资源的工具。在资源有限并且分配极度不公平的情况下,要想在这场抢夺资源的“战争”中胜出,对一般人而言(当然,有人可以借助身份和特权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自然只有层层加码以保证自身的竞争力。
在这个层面的意义上,无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教育行政当局期望减轻学生负担或者期望培养“通才”的目标都不可能达到。因为,在应试教育中,知识从来就不是一种价值,而是一种工具,它本身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天敌。
而毫无疑问,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现状没有得到改变,应试教育肯定就长命百岁。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取消文理分科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假若教育行政当局能真正改革放权,我相信,无论是培养“通才”还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都可以在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的落实过程中得到解决。而同样,假若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状能够有效得到解决,我们又何尝不能建立一个注重个性、特长的多元评价体系与升学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