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的病灶在哪里
    2009-02-11    肖畅    来源:长江商报

    教育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成为20大问题之一,网民、教育界人士讨论热烈。近日,有网站调查,多数网民赞同“取消分科”;不少专家也持支持态度,只不过在可行性上仍保持质疑。 

    文理分科的讨论,近段时间颇为热烈。去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建议取消文理分科,称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当时,有关文理分科的讨论立马升温。 
    文理分科的罪状,似乎可以罗列很多。但在讨论之前,我们还有必要追溯根源。文理分科制度,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但分科教育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苏联模式”。按照苏联的模式,教育要培养专才,知识的学习都朝着专业化路子迈进。学科有分化的趋势,大学也有了“分学”的传统。很多老牌的综合型大学,都在上世纪50年代分掉了很好的一些学院或者专业,一些工科型、外语型乃至一些单一专业型大学油然而生。最典型如清华,在院系调整中,由综合型学府变成了一所工科型大学。 
    同样是为适应专业教育,恢复高考后,高中开始了文理分科。这不过是为了过渡所需,也算是制度上的衔接。知识需要分工,学生们的求学兴趣自然需要尽早朝着专业的路子迈进。至于,学生们如何打开心智,人格是否充分发展等等,教育似乎无心顾及。因此,文理分科只是一个步骤,一个知识被打散、切割为碎片的系统性步骤之一。工具理性的教育思维主导下,不管是兼收并蓄还是分而学之,碎片终究只是碎片。 
    如今,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慢慢发生转变,转变过程中,不少舆论在向欧美国家看齐。上个世纪末,大学也由“分学”的传统走出,有了“合并”的趋势,跨地区的院校合并一时蔚然成风。与此同时,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理念也被人们大肆提倡。取消文理分科,因此而有了思想上的背景,此一社会声音也的确非一时风潮。但是,我们很难说培养专家的教育模式被全盘抛弃了。我们教育的整个步骤,依然是以专家身份为预设的目标,即便文理不分科,“全面发展”也很难找到理据。 
    取消文理分科,自然是希望让学生有健全的知识体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孕育健全的心智、人格。可是,知识一旦工具化,文、理分还是合都变得毫无意义。工具理性主导下,知识全备的教育,并不一定能带来健全的心智、人格以及独立自由的思想能力,这不过是为学生添加了一些负担,以此得到“通识教育”的字面阐释而已。 
    试问,我们教育的坐标在哪里?我们教育的价值导向何在?教育的主导权在谁手中?人是知识的载体,还是知识为人的自我全面发展而服务?这些问题都有待回答。否则,各类教育的探索性实践以及改革都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前进的动力,类似文理分科的弊病终究难以根治。

  相关稿件
·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别折腾 2009-02-11
· 取消文理分科,应听听当事人的意见 2009-02-11
· 文理分科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题 2009-02-11
· 文理分科关键在“考”不在“学” 2009-02-11
· 取消文理分科可作为考试改革的发端 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