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对人才培养没有现实意义
    2009-02-11    作者:艾君    来源:红网

  无风不起浪。近日,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课题组发布了一份“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征求意见”稿,刹那间,引起轩然大波。围绕着“高中阶段理文应不应该分科、分班问题”成为网友们讨论的话题,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反对分科的理由无非是“高中理文分科导致理工学生写不出通顺的毕业设计,高中理文分科培养出的是畸形发展的人,文理分科后导致教育质量落后以及孩子不能全面发展”等等。而拥护分科的理由也就是“分科了就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了,分科了能做到‘因材施教’,分科了就能减少学生压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等等。
  纵观“打分派”和“保分派”两方观点,笔者感觉实际探讨的都是“蛋与鸡”的问题。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阅历不同、学识不同、站的角度不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不同,此问题本身就难以找到问题的合理的、正确的答案。对于出台这类“好看而不治病”的方案,也仅仅是一种好看而不好用的形式摆设而已。
  正、反方都在围绕着“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讨论,实际上探讨的是“鸡与蛋”的问题,争来争去,谈来谈去,对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难有其现实的意义。
  “打分派”观点,将现在学生相对素质偏低的原因归结于简单的“高中分科”所至,实际犯了以偏概全,主观主义的错误。用“因分科所至”这样的理由来解释高中理文分科的弊端,未免牵强附会,理由不充分。更有意思的“意见”出台当日,新浪网迅速推出了一位82岁高龄的理工科教授(不敢肯定这位教授思维是否还能与时俱进,对社会了解到底多少)作正方主观点谈“分科弊端”,此教授把学生不会写“通顺的毕业设计”也归为因为“理文分科”而导致。读后,感决理由很难服人。教授所讲的“通顺的毕业设计”,这位教授要表述的也许就是文字驾驭能力和写作能力问题。先不说写作与天赋、阅历、意识和苦练有很大关系,可就眼下的英语热、赚钱热的风气流行,社会上还有多少人还在爱好写作、追求写作呢?十几年前,笔者曾参与“北京市写作学会”的创办,学会成立初期,会员发展门庭若市,可谓红红火火,可现在呢?据悉,新会员发展冷冷清清,寥寥无几。再说,报刊社老编们都清楚,过去报刊社来稿量多如牛毛,而现在呢?关系稿、利益稿、职称实用稿、各地形象宣传稿似乎要多于正常来稿,这又是为何呢?这说明一个社会现象,爱好追求写作着少了。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有种社会现象不容置疑,过去衡量一个文化人,大多是看他会不会写文章、字写的漂不漂亮去衡量,而当今对文化人的观点已经不是以文章、字好坏去衡量了,似乎写文章、写字那是作家、记者、秘书和书法家的事。而社会上、官方承认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就是以高学历、稿职称去判断。在学生中,因英语热、赚钱热的风气流行,所以追求写作“爬格子”者往往会被一些人耻笑为“不务正业”,这就是社会现实。并不像“82岁高龄的理工科教授”所言“理文分科所至”。
  实际上,眼下人才出现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维、会动脑子者都会发现,有时代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因素,有受市场经济出现的“一切向钱”看意识的影响,有出现社会价值趋向、道德标准偏移的社会原因,有独生子一代家庭教育和其个性变异的原因,有教育体制、教育方向、教育形式、考核内容和方法的原因,也有社会对人才选拔、就业需求尺度注重学历高低有相当大的关系。
  再看反方“保分派”的观点。反方“保分派”的所谓“为了人才培养和因材施教高中理文必须分科”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而说到底,其所讲的“人才”也仅仅是以能否考入大学当成人才衡量的标准和培养的目标了。中学是基础教育,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则大讲、特讲人才培养,过分注重专项教育未免过早,强调所谓的“学生才华的培养,因材施教”都是挡箭牌罢了,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升学率,捞教学资本,所以高中的一切做法都是偏重于“能否考入大学”来考核学校、衡量其教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标准。可以这样形容“升学率就是学校的命根子、教师的饭碗”。所以,谈“为了人才培养和因材施教高中理文必须分科”都是幌子罢了。
  总之,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应该与不应该取消高中理文分科在民间讨论也只能是找个话题、讨个乐趣而已。在眼下为了高考、为了“科举”、为了高学历、为了更好就业而读书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体制下,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价值观、人生道德观教育实际上是难以深入细致地真正落实和开展,也很难真正靠教师将这些灌输其骨子里去。文化教育已成为社会、家庭的共识,做有文化者已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行动,而高素质人才要具备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则是难点,也只能靠其家庭教育和以后自己修行了。悲观一点看,就目前的教育体制、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不改,社会风气没有方略净化,仅仅靠学校教育,靠说教则很难做到把学生都培养成“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取消也好,保留也罢,争来争去,谈来谈去,对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其实就教育本身而言没有其现实的意义,取与保留只看决策者论证后的拍板而已。
  理文分科不是高中体制改革的问题,而是高中教育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分类教育现象,是“科举式”的高考选拔机制、选拔内容和大学分类教育带来的中学自行的规定。现行的“高考制度和考试内容不改”、“大学教学结构不改”谈“高中取消理文分科”则是无稽之谈
  深究全国出现高中理文分科的现象的实质原因,就是“高考需要”。
  笔者观察,高考制度的恢复,各地方、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高考”有针对性,打出了“因材施教”的牌子,针对性地迎接高考,一般在高中最后时间进行文理分科复习辅导。应该属于因迎接高考而自然形成的各自的土政策主张而已。据笔者所知,高中“理文分班”教学问题,教育部门似乎没有强令性下文要求过,但对于出现这种为了高考针对性分科教学辅导的做法似乎也没有下文纠正和干涉过。
  看似理文分科现象是中学的问题,实际上理文分科不是高中体制改革的问题,而是“科举式”的高考选拔机制、选拔内容和大学分类教育带来的中学自定的规定。也就是说“高中理文分科”是现行高考制度方法带来的高中教育方式的变化。既然是这样一种特殊现象,属于一种教育行业办学教学的不正风气,教育部门如果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下发实施方案可有点牛头不对马尾了。既然过去各中学实施的理文分科分班现象不应该属于过去教育改革的方略,那就不存在“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意见”的出台,至多下发“纠正中学理文分科不正之风的意见”即可。
  把一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纳入教育改革的大事中,把一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出台类似教育发展规划改革的方略中,并出台一个肤皮骚痒的“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征求各界意见,展开讨论,是一种头脑发热务虚的、不作为的形式主义。真正务实者,不如做点有利于教育民生、教育民主、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实事。出台这种形式主义的意见不知道有的专家学者肚子里憋着何屁?让笔者觉得一盆污水泼来,看不清东西。难道一些人犯糊涂了,脑子发热了,位置坐错方向了,本末倒置了?
  如果现行的“高考制度和考试选拔内容不改”、“大学教学结构不改”谈“高中取消理文分科”现象仅仅又像是喊出“给小学生减压”“不许给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这样的泡沫政策,不是从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除病要除根,源头不解决,围绕着表面形式做文章,不是务实主义,而是务虚主义“放空炮”,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围绕着“学生成才”、“人才培养”喋喋不休,可忽略了何谓“人才”和人才如何成长、脱涌而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网络媒体的一切的争论,一切的观点,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学生成才”争论个喋喋不休。也难怪,眼下教育存在的意义从家庭学生方面讲,也就是就是为了未来有出息,从学校社会讲也就是为给社会培养人才。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国家教育目标就是坚持“三个面向”,“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家庭、孩子小的方面讲,简单地讲就是为了孩子未来有出息,而从学校讲也就是为了给国家、社会培养人才。无论从哪方面看,教育也就是为了“育人”。
  如果为了“育人”的话,高中理文分与不分只要对“育人”有利即可。高中理文分科也好,不分也好,这都不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眼下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从大的方面讲,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正确认识清楚目前教育的现实目标和教育体制是否脱节,是否吻合的问题。要审视一下要“育何种人,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何谓“人才”?何谓“才人”?“偏才算不算人才?”“全才是否就是人才?”教育部门应该在认清“人才”和“才人”内涵的基础上,再去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选拔机制,是否适合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适合于与时俱进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要更好地审视一下教育结构、教育投资、教育环境、教师素质、教育产业化等方面政策对“育人”、育“人才”是否有利,是否相一致、不矛盾等问题。
  既然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问题是“高中理文分科”该不该取消的关键话题。所以,我们更必须要分清何谓“人才”何谓“才人”,也要去搞清楚“人才的脱颖而出”是需要社会实践的道理,更要明白学校的教育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摇篮的道理。
  笔者向来倡导,学校的学习只是一个人的一个过程,一个人打基础改变思维意识的过程,而在实践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实践中去学习体会修养才是塑造人才的摇篮。李瑞环的哲学水平、高占祥的文艺理论修养等等可以做博导的老师,这些都是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修养的结果。
  十年前笔者曾经撰文讲过,我国目前这种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已经不适合现代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连续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学个20来年,可以说人生的三分之二都与书本打交道了,即便后来获得了“博士后”,其在校期间如果不注重社会实践,如果到了工作岗位也就很难胜任具体的实际工作(从事科研、教学和理论研究例外)。尤其是社会性工作、各种群众性工作、管理营销上则等于逼着鸭子上架了。这些人因书读多了腿脚便硬了、性格孤僻了,尤其难以很快适应基层单位环境和迅速投入角色,用老百姓的话讲“上成了书呆子”。就像是一只在笼子里关养了几年的小鸟,放出来后还能翱翔蓝天吗?道理如此啊!
  人靠经验可以享用一生,靠书本上只能暂吃一时。在人才培养和成长上遇到问题,一切归责于教师水平和学校教育也是不公平的。在人才培养上,笔者主张学习与实践应各占一半,但学习的一半不是自始至终把该学的知识、全部的时间都消耗在校园一股气学完。提倡学习这一半,应分学校和实践中兼学
  笔者认为,谈人才、谈个例忽视了人的天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把难以成才的责任一切归结于教师水平和学校教育也是不公平的。人的灵性和天赋决定一个人的后期发展。人的学历、学力、学识、文凭和能力是不成正比的。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人,实践是学习的真正有用的课堂,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的个性和人的天赋决定有的人只适合于学校学习,适合于孩子似的靠喂奶般的1+1=2的思维灌输知识过日子,这样的人,只是形式上的“材”,而不可能是实践工作中的“才人、能人”。尽管拿到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也就是说他很能吃,可满脑子里全是死东西,胃里不舒服,因为他的胃功能有缺陷了,不会消化吸收,也难转化为人体的能量和动力,陈病了,这很难再治愈,也就难以在工作中表现出相符的才能。有的人文化不高,水平却超人,在实践中表现出过人的才能,这就是说他具备很好的消化吸收功能,只不过是因各种原因经常没有吃饱,因而显得先天营养不足,不过身体并没有大毛病,很健康!很健康就能做好工作。他的良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就像一个人的灵气和天赋,有了这最重要的功能就可以边吃边消化吸收,使他后期发展出现过人的才华。
  笔者强调,在“人才”培养上“社会学习”和“为用而去自学”为主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践中去学,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去自学,提倡平日积累、用时苦自学,边学边用,活学活用、为用而学;反对只学不用,学而无用,或者教条式的学历教育,那样会造成人的时间、生命的浪费。任何人不可能把一生的路利用简单的“a+b=c”计算好,也不可能把一生的饭菜都准备好。学习也一样,不能等把一切知识都学好了再去用,那样到头来就等于什么都没学到,因为他没有应用、缺少实践,年龄大了也就缺少为社会服务的时间了。
  学校里学的是死的,实践中得来的是活的。书本上欠缺的可以后期补上,而实践中欠缺的经验和学识,是很难补上的。实际上人的才能突出就表现在他具备在实践中自己得来的知识、经验。学校里的学习只是一张定型的方位图,而用什么方法、如何最便利、快捷去找到目的地,去看个清清楚楚,那就是后来你的实践问题了。人靠经验可以享用一生,靠书本上只能暂吃一时。
  人的生命有限、人的时间有限、人储藏能量的容器更有限。如何合理分配人60岁以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的时间,值得有关部门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的研究。
  笔者主张,在人才培养上,学习与实践应各占一半,但学习的一半不是自始至终把该学的知识、全部的时间都消耗在校园一股气学完。提倡学习的这一半,应分学校时代学和实践中兼学。假如我们把人的工作年龄规定到60岁退休计算:人的学习积累年限则为30年左右。那么人在20岁以内,必须结束学校正规教育,另外10年的学习是在工作和实践中学习积累成的有效学习时间期。这样,就可以有效工作时间累计30年。这30年正是工作的黄金年龄,可以学有其用。30年可以为组织、为社会、为后人创造巨大的财富。这种分配方法,可以节约单位和个人许多不必要的教育投资,可以节约人的生命,可以让人的知识、天赋和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了,应该肯定的是类似“科举制”的现行教育体制对我国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助推剂、加工厂的作用,为我国大量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储备和加工的作用,保证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供给和储备。
  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的发展,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但是在全民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业中,随着我国大学的风起云涌,大学扩招、升学率的大大提升,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目标是不是应该作些改革和调整呢?
  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合新形势发展、适合教育的发展,适合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应该做些体制和内容上的反思研究和改革。但愿我国的教育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眼光审视自己,更好地融于国际教育的的发展轨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再立新功!

  相关稿件
· 取消文理分科欲速则不达 2009-02-11
· 看清取消文理分科的真实“民意” 2009-02-11
· 讨论文理分科要有前瞻眼光 2009-02-11
· 结不除,取消文理分科意义不大 2009-02-11
· 取消文理分科需要三思而后行 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