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的蛰伏大计
    2008-12-08    方亮    来源:上海商报

    金融危机加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但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只要自身定位准确,练好内功,审时度势,无疑能将这场金融“危难”转化为个人的一次发展机遇。
    企业倒闭、裁员的消息不断传来,这让2009年高校毕业生们颇感忧虑。此轮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紧张使得许多企业的校园招聘会都被取消、坚持多年招聘新生的企业今年或紧缩员额或干脆取消招聘。但笔者认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要能够比较冷静地看待求职的艰难。毕竟眼下求的是职位而尚不是事业,且危机不会一直持续,更何况危机更可能转变为机遇。
    首先,职位与事业的区别因毕业生必然要经历的社会打磨过程而成立。人不打磨不成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观察社会了解自我并成长为熟悉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人。只有此时,毕业生才能冷静地选择打磨过程中接踵而来的机会。所以,刚刚走出校园的大部分学生都循着同一条轨道起步——就业然后择业最后找到自己的事业。所以,对于2009年毕业的学生来说,眼下的危机让打磨的过程更加残酷,却未必会彻底影响一个人的事业选择。过分强调危机似乎有些短视,就业择业之事毕竟关乎人生道路,非一时风浪所能撼动。
    其次,高昂的教育成本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让毕业生急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以证明学有所成。大部分毕业生的长辈经历了国企大锅饭时代,都具有较强的传统思维,而他们又掌握着家族内部的话语权,这就使得毕业生的这份急迫之情更显突出。但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正在变得多元且竞争激烈,获得任何一份工作的成本正在不断增加,要么须经历艰苦的校内深造,要么要经历长时间的社会打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种成本更可能加倍。在这种背景下,稳得住心神并能够审时度势的人会更快地取得更大的成功。毕业生不能因人言而徒劳焦虑,没有这份担待又何以立身? 
    第三,危机不会长久持续。如果说此轮金融风暴刚刚爆发时人们尚看不到终点,那么现在众多专家和机构的预测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待到1、2年后风暴结束,蛰伏后的人将在新的机遇到来时捷足先登。正所谓“飓风将过,伏草唯留”,早作打算,图谋长远才是上策。
第四,中国的产业转型一直因巨大的惯性而无法迅速展开,此轮风暴恰恰给了国内产业一个深刻变革的机会。而此轮变革无疑会朝着优化的方向前进。风暴结束后,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百花齐放”的局面,届时无论是目前由盛转衰还是在调整结束后将由弱走强的产业都将焕发新的活力,对于求职者来说,这便是大大的利好。如此一来,危机有望被转化为良机。

    为今之计,笔者提出如下几点:

    第一,先存身后立身。在求职艰难的背景下,放低对岗位和薪酬的期望值是现实的选择。同时应多面出击,眼光不应仅仅放在传统就业领域,对本专业的衍生产业同样应予以关注。
    第二,固实根本,谋求长远。既然金融危机肆虐期间是求职者的蛰伏期,那么在象牙塔内深造同样是不错的选择,且镀金过后身价必涨。当然,深造仅仅提供一个提高的机会,并不一定转化为求职时的竞争力。“读书无用论”不可取,但“读书必有用论”也显盲目。不管怎么说,在当下的环境下,深造绝对是可以考虑的选项。
    第三,放长求职期限。一些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学校推出2年半或3年毕业计划。此举可以让学生更长时间在学校深造,也可以错开求职高峰,增大求职成功率。在一些省市出现了“反季求职”的现象,这也有利于求职大军的均衡,增大每一个人的成功几率。
    第四,异地就业。在当前中国社会条件下,信息的流动性增大,人的流动性也更加快速。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做出成绩也更加容易在另一个地方被认可。所以,选择到异地就业并不会压缩未来发展空间。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毕业生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如果都盯住那几个有限的岗位,那么就等于是堵死了“曲线救国”的可能。
    总之,放眼大局,谋求长远,毕业生求职路固然艰辛,但结果仍会像往年一样光明。

  相关稿件
· 以专项政策应对“就业寒冬” 2008-12-08
· 解决“就业难”须破结构性难题 2008-12-08
· 大学生就业需要谁转变观念? 2008-12-08
· 山东潍坊出台政策促大学生就业 2008-12-08
· 北京将采取多项措施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2008-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