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需要谁转变观念?
    2008-12-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年底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新闻不绝于耳。尽管世界金融危机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但我们不应以国际金融危机为托辞而将真正的原因略过。

  “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一直是各方专家口中的良药。但是,什么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就业观念?毫无疑问便是市场化的就业观念了。所谓市场化,便是按照市场原则选择职业,并且自担选择风险。劳动力的市场原则比一般商品复杂,它是劳动力价格(工资)、工作内容及环境、发展空间等要素的综合体。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毕业生早已掌握了市场原则,并按照市场原则寻找工作。为了谋得工作他们可以减少薪酬待遇、可以不考虑未来发展空间。
  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曝露在市场风险之下的主体能够以最快速度转变落后观念,而身处风险之外的主体则不愿改变现状。纵观毕业生就业的所有环节,只有一点远离任何风险,那就是培养人才的高校。大学生面临失业风险、用人单位承担选材失误、薪酬设计失当的风险。只有高校在招生、教育、毕业整个环节中几乎无需承担任何市场化的风险。
  权责相称是市场经济的首要原则,如果在一个产业链条中存在权责不对等的部分就会大规模的产生不如意。先撇开政策不谈,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我们的高校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由于不存在招生风险(高考填报志愿风险不对称,学生只有一次选择机会,而学校可以多次招生),所以专业设计不是以市场需求(就业率)为指导,而是以开设专业的成本收益率为导向。这就导致了在文科、社科类专业过度膨胀(开设成本较低),而市场亟须的工科则由于试验成本、设备成本较高而开设较少。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问题,文科岗位供不应求,而工科岗位应者寥寥。
  大学毕业生素质问题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的另一质疑,专业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缺乏直接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这里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自我学习和约束能力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学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学习十年以上的英语,而参加工作仍然需要大量的英语培训,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
  这些问题并非难以发现,对于专业设置和学习内容的质疑由来已久,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却在学校,超脱于市场风险之外的学校自然改变缓慢,最终导致学生自己(自费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出台政策加大工科研究生招生比例)解决这些本该由学校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真正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必须在所谓教育产业各环节中建立完全权责对称的体系。就业率必须与学校的招生、经费、专业设置挂钩,若我们的前提没有问题(大学生总量不过剩),那么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要想得以解决,就需要高校迅速转变观念。

  相关稿件
· 北京将采取多项措施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2008-12-08
· 杨伟国:目前大学生不仅就业难,而且没有择业空间 2008-12-08
· 大学生就业大事记 2008-12-08
· [背景]大学生就业寒意袭来 2008-12-08
· 德国大学生就业面面观 2008-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