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苗人才计划"解除大学生创新紧箍咒
    2008-11-07    作者: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倒翁文具笔、基于网络的远程实验平台、手机短信控制的家用电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出的墙体材料、快速高效的轿车清洗机、静脉输液的安全装置……这一个个创新项目均出自浙江大学生之手。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理念的“新苗人才计划”,大大激发了浙江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新苗人才计划”由团浙江省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自2006年始,每年在省内高等院校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比例不超过50%)中,择优选择约300个项目进行资助,每个科技创新项目可以获得额度为5000元~8000元的经费支持。这是浙江省首次投入公共财政经费支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由于“新苗人才计划”重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没有给“学术新苗”下达发表论文、取得专利和经济效益等硬性指标,解除了大学生的紧箍咒,吸引众多大学生踊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等于给了学生一颗‘定心丸’。”团浙江省委学校部的同志说,现在大多数科研项目都是“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但对学生而言,培养不怕失败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学术习惯,比发表几篇论文,获得几项专利更重要。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李亚飞,在一次外出就餐时看到中国泡菜又黑又皱又咸,而韩国泡菜既新鲜又好吃。得到“新苗人才计划”科研经费扶持后,开发“低盐、健康、绿色”泡菜技术项目,经过大量实验,找到了一种乳酸菌,用它替代食盐制作泡菜。“靠这种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做泡菜,不仅能抑制杂菌,还能替代食盐,保持蔬菜的新鲜度。”李亚飞说。
    “没经费,根本不可能做这样的课题!”李亚飞介绍,光一台鉴别乳酸菌的仪器就要4000多元,缺了这个仪器,就很难鉴别培养出来的乳酸菌。因为经费缺短,李亚飞还拿出了自己的奖学金,并向同学借钱,指导老师吴元锋也垫付了不少资金,可经费还是不够,“如果后续费用跟不上,课题就没办法继续”。
    据统计,“新苗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已投入经费500万元。浙江工商大学娄启佳“中标”的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杭州湿地景观的演变原因”课题。“做这个课题,起码需要购买三四张卫星拍摄的影像图,一张影像图就要2800元,没有经费支持,这样的课题简直不敢想象。”娄启佳说。
    据介绍,“新苗人才计划”实施至今,已资助项目700余项,其中首期立项的290个项目中,完成273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00多篇,申请专利71个,还有7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已产生经济效益。
  相关稿件
· 以监管和创新规范黄金交易 2008-11-06
· 王微:应力促低成本优势转为创新驱动优势 2008-11-06
· 华尔街风暴的惨痛教训:金融创新不应背离国民经济本身的需求 2008-11-04
· 秦山核电站已经成我国最大的核电创新基地 2008-11-04
· 王益民:正确看待中美金融创新的不同阶段 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