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针对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次注重对象结构、颇有新意的货币政策行为。人民银行的政策施力较之以往单向的政策调控手段,明显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灵活性,且可能包含更多的后续政策意图。
第一,针对利率结构与贷款利率期限结构的规定更加精细。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不仅防止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乃至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误读政策意图,还保证了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仍然复杂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所依托的人民币汇率估值体系相对稳定,进而有助于维护中国经济的外围环境稳定。而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辅以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等于通过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扬长抑短”,直接叫停了所谓短期贷款的长期使用等行为,解决了以往调控中的政策盲点。 第二,准备金调整区分机构类型施加政策影响,改善了此前准备金率调整不分对象的缺陷。特别地,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多存在于国有金融机构资源投放较少的金融资源匮乏地区,实际中发挥着支持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方中小企业的作用。以往的准备金率“一刀切”上调,大银行或可借助全国范围的资源调配和多渠道的资金筹集维持较宽松的资金面,但中小金融机构却被反复“错杀”。本次的货币政策实施后,除国有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之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将受益于准备金率下调。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创造功能仍被约束,在缓解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压力的同时,总体上仍维持了货币政策的偏紧态势。事实上,人民银行试图通过在金融机构内部,用结构性政策造成业务空间分层,用营造“有保有压”小环境的办法,确保宏观政策的执行效果。 第三,准备金率首次根据区域结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货币当局对四川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力度更强,充分表明中央政府在“保控”全局之外,还特别考虑了灾区恢复重建的投资融资需求。全局调控之外,不仅通过略松中小金融机构银根方式为中小企业保留了资金血脉,还在金融资源全国布局当中,有意识地保留了一方货币政策的“特区”。这在一定意义上变更了重建政策的传统思路———变调集外围资金“集中输血”上项目为主的策略为有目的的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大幅拉高区域金融体系内的货币乘数,达到既直接激活存量储蓄,又间接提升“造血”机能的目的,有利于受灾地方经济自生能力的全面恢复。 上述三点结构性特征,应被视作是人民银行更具市场手腕的政策创新举措。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本次货币政策出台确实极具突然性。此前,多数金融机构尽管意识到了消费物价涨幅回落的趋势,但仍相信货币政策有必要以降低准备金率、提升存贷款利率为主要调整方向。呼吁放松货币的国际投行往往更强调所谓的“救市”需求,而货币当局的政策似远较市场预期更具弹性。从本次政策力度看,试探意味也较浓厚,不排除年内仍可能出台针对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调整政策。 总体上,本次出台的政策,可认为是以结构性特征鲜明的货币政策贯彻了宏观“保控”意图。下阶段,以结构性特点鲜明、更具指导性的政策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或许将是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政策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