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是比加息更适宜的货币政策
    2008-07-03    王福重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的季度统计数据,验证了“今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的说法,企业、消费者感到了困难,多个行业上半年的盈利大幅度下降,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管理层的压力也比以往更大:通胀压力持续、美国的次按危机、石油价格高企、股票市场下滑、热钱暗流涌动。为了中国这艘经济大船平稳运行,宏观调控部门可谓如履薄冰。今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以上的种种难题依旧严峻。宏观调控下半年如何决策,是人们非常关心的。
    过去,央行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用得较少,力度也不大。最近,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应该放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转而大幅度提高利率。央行也表示,为了实现通胀控制目标,不排除加息的可能性。
    经验表明,货币政策有3-6个月的时滞。存款准备金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缓和的手段,需要假以时日才会看到效果。加息是一种直接的,甚至激烈的手段。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由于CPI居高不下,银行的大部分存贷款的实际利率为负,不能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不利于控制投资需求。但是,企业投资除了利息成本,还有税收成本以及税外费用,实际上,企业的税负和非税负但,相当沉重,再提高利率,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无利可图。
    提高利率还有其他不可忽视的问题。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十分明显,现在,中美两国的利率变动方向是反向的,美元利率一再走低,而人民币则相反,中美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如果再提高人民币利率,追逐利差的热钱将大量涌入。
    热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调控难题。虽然我们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目也没有开放,但是经由直接投资、QFII、虚假贸易、转让定价等渠道,短期和长期的投机资本进入国内,并无多大障碍。地方政府甚至巴不得资金进来装点政绩。所有的热钱终将转化成人民币,并且是高能货币。作为基础货币,高能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够衍生出数倍于本身的流动性。这是这一轮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核心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是不恰当的。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从去年的涨幅世界第一,到跌幅达48%位居世界倒数第二,原因自然不是一个,但是,有一个重要原因被忽视了,那就是,证券市场热钱的流入和流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无实质变化,增长速度没有明显放缓,市场交易制度也不断改善,救市的举措在前期也推出了不少,为了维护市场稳定,港股直通车、股指期货已经无限期延迟或者推后。如果不是热钱的进出,股市振幅这么大,难以理解。
    股市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尚属稳健,即使美国的次按危机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商业银行整体十分安全。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唯一现实渠道,恐怕就是与美国次按危机类似的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热钱的主要流向,除了证券市场,就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变大,一旦游资撤离,房地产价格的溃决,将重演A 股的一幕。
    不过,除了加息,其实还有更合适的手段,可以解决巨大的通胀压力、阻止热钱进出、防范金融危机,那就是汇率。在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必须一并考虑。特别是,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大多并不是内部问题,而是来自外部。
    比利差更大的吸引热钱流入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小步走战略。小步走的好处是适应央行管理水平,减少对经济的震荡,但是小步走战略的最大弊端,是让游资形成长期升值的预期,游资将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如果人民币升值有其必然性,现在的汇率距离均衡汇率还有很大空间,那么,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让其尽快达到均衡水平,消除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将会使游资的进出平复下来。人民币加速升值,还有利于减少外部需求过大的局面,减少通货膨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对某些行业,特别是纺织行业,有很大的冲击,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须之痛。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只能采取外汇掉期,改变结算币种等手段,规避汇率的风险。
    至于高油价,则是相对次要的难题,中国较大幅度提高成品油零售价格,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主要是投机的结果,而投机是需要由头的,中国的低油价就是最大的炒作由头之一。油价低,就说明中国承受得起财政补贴,而且可以承受更多的补贴。因此,油价还不够高,还应该继续上升,这就是投机的逻辑。中国提高油价,将抑制成品油需求,打击投机炒作。相信石油价格,会随着中国油价的调整而逐渐稳定下来。
    虽然形势仍然严峻,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区别轻重缓急,对症施治,政策得当,一定可以度过目前的难关。
  相关稿件
· 货币政策或引而不发 2008-06-27
· 反通胀货币政策仍大有可为 2008-06-27
· 央行调查显示:银行家企业家均认为货币政策“偏紧” 2008-06-26
·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2008-06-25
· 我们需要怎样的货币政策组合? 200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