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国人期望的退休年龄
依靠家庭自助式养老模式无法享受高质量退休生活,如何颐养准备不足
    2008-05-06    张颖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国在职人员的理想退休年龄为53岁。”日前,全球第二大保险公司安盛集团发表了最新一期《安盛退休生活角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那么,中国人是否已经为提前退休做好准备?
  昨日,安盛集团在华合资寿险——金盛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哲明(Jamie McCarry)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退休生活的热望,但只有37%的被访者制订了退休财富规划,说明中国人对退休生活准备得太晚太消极。”

高度乐观

  根据《报告》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以及天津5座主要城市1018位在职人士和1018位退休人士的调查,2007年中国人期望的退休年龄为53岁,而美国人的期望年龄为59岁,印度和日本分别为60和61岁。
  与此同时,中国人对退休生活的乐观指数比前年高出3至18个百分点。具体表现为:88%的在职及退休人士感到生活很快乐;83%的在职人士以及79%的退休人士认为,他们的退休生活将比父母辈更好;超过半数的在职人士认为,他们的退休水平将不会低于退休前的最后一份收入;超过2/3的人自信,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将高于或等于退休前;80%的在职人士认为退休收入将能满足生活需要。
  不过,马哲明分析指出,虽然在职人员渴望提早享受退休生活,但近六成的被访者表示会计划在退休后从事一份带薪工作,“可见,人们对未来生活仍存在不确定性,并希望退休后能有较好的收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
  “事实上,考虑到当前中国高通货膨胀和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这样的乐观现象让人感到难以置信。”马哲明认为,目前,中国传统的家庭纽带在退休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表达孝心要通过“物质”和“情感”双重支持,“但是,依靠家庭自助式的养老模式显然无法享受高质量的退休生活”。

准备消极

  “尽管大部分人渴望‘早退’,但在退休准备方面显得很消极。”马哲明在解读《报告》时指出。他告诉记者,与2006年相比,去年中国人对退休生活的准备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可是,这仍难以改变中国被访者对退休生活准备程度位列榜尾的现实。
  《报告》显示,2007年有37%的被访在职人员开始积累退休财富,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6%。在已有退休计划的人群中,开始准备的平均年龄为35 岁,提早了2年。而已为退休财富做准备的在职人士个人退休财富储备平均每月达到1137元,几乎比2006年的625元翻了一番。
  不过,准备人数、准备年龄等数据与欧美发达国家被访人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部分中国被访者为退休生活准备的动因非常消极。《报告》称,促使中国被访者着手退休准备的最主要原因,是迫近退休年龄或遭遇意外事故等因素,而西方国家的准备动机就比较积极,如结婚生子或加入良好的养老金计划等。
  此外,中国被访者的准备方式也比较守旧,他们认为退休收入应该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养老。虽然有66%的在职人员意识到个人应该承担退休金筹备的责任,但这一结果在被访国家中排列倒数第四。

专家建议早做准备

  那么,究竟该为退休生活做哪些准备?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专业的理财师。大部分被访者认为,精彩的退休生活源自理性、充足的准备。
  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难以对自己的生命和退休后这段生活的长度作出预计,在心理上充分了解这段时光的不确定性,明白这段时光的精彩程度取决于退休前的准备程度,积极设定生活目标、做好合理规划,并且充分认识到为了实现这段美好时光,可能要以牺牲部分现在的生活为代价来做更好的准备。
  其次,要做好充足的财富储备。快乐的退休人员往往是那些身体健康,拥有充足退休收入的人群,这就要求我们更早地准备退休计划。同时,应该坚持理性、长期的投资理念。一般在职人员更偏爱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看重其短期的高收益,而缺乏长期平衡的组合规划,那风险承受能力将会很低。为了确保退休后能拥有稳定、充足的收入,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退休生活,树立长期的投资理财观念尤为重要。
  再次,寻求具有专业经验的金融机构帮助理财。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由个人操作的投资平均收益率为3.7%,而在专业金融机构理财规划师的帮助下,平均收益率出现不小的飞跃,达到13%。那是因为,专业金融机构拥有科学理性的投资策略、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

  相关稿件